大学生感言:上学时2千块生活费嫌少,毕业后发现赚钱真的很难

愿你安
阅读

大学生感言:上学时2千块生活费嫌少,毕业后发现赚钱真的很难

当代家庭培养后代的成本,跟以前相比,提升了不止一个层次。就说读大学这件事吧,以前基本上只有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才有希望。

而大学毕业以后,往往也意味着能成为人群里的精英群体,至少能找到比较体面的工作。现在的学生有了更多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把子女送进大学已经是很寻常的培养步骤,而站在家长的角度,这也代表着教育投入的增加。很多同学可能因为生活费跟家长产生分歧,直到毕业才理解父母的难处。

“上学时2千块生活费嫌少,毕业后发现赚钱真的很难”

关于“大学生到底给多少生活费合适”这个话题,常常出现很多不同的观点。学生跟家长之间,还有不同的家长之间,出入会非常大,以至于有人调侃说“怀疑是否在一个星球”。

储殷老师曾经发表过他的观点,认为当代学生在高校里的生活成本,已经不能只算基本的吃喝费用。同学需要有“差不多”的衣服,也需要有社交往来。

他认为2千元的生活费属实比较“紧”,建议条件不至于特别差的家长,尽量提到3千以上。他的观点其实是有道理的,也受到很多大学生的认同。

但或许教授本身的收入水平和成长环境,跟我们大多数普通家庭就不太一样。理论上讲,他的说法没有错;可是现实中,不少家长的工资很有限。

自己拿着3千多的工资,几乎全给学生当生活费,这并不现实。或许只有真正体会到工作的辛苦,他们才会更理解其中的无奈。

有位女生发出这样的感慨:上学时2千块生活费嫌少,盼着自己工作后买更好的东西,毕业后才发现赚钱真的很难,不禁陷入迷茫。

她是一名二本大学生,算不上学霸,所以也没有对工资待遇抱太高的期望。但应聘了多家用人单位,结果还是让她有点意外。

本以为在省会城市找一份月薪5千左右的工作,这个要求不算高。但实际上招聘的岗位大多都是三千多的水平,有的岗位还要有好几个月的试用期,起薪还不及这个数。

后来她只能“矬子里面拔大个”,选了待遇相对高的一家企业。上大学时再辛苦,至少周末有双休,不舒服时也可以顺理成章地请假。

工作后才体会到,早起晚归、不敢轻易请假的滋味。周末只有一天休息,多半用来“补觉”,连家长鼓励自己出去逛街也没了兴致。

但尽管这样“勤奋”,大学生的工资水平也是有限的。回想起上学时嫌家长给的生活少,她不禁感到既尴尬又无奈。这很难说是谁的责任,却是不可否认的现实。

家长跟大学生之间相互了解,才能减少因为生活费带来的隔阂

一面是大学生们经常吐槽父母不理解真实的高校生活,自己明明没有乱花钱,甚至已经很节省,可家长却认为他们在学校里很“潇洒”。

看到学生吃穿用度也没有很好,有的家长还会很纳闷地问孩子:给你那么多钱都花哪里去了?大学生听完很是委屈。

有的同学特意拍下自己打饭、买东西的过程,还用计算器算出整月的生活成本。这才发现原来只是寻常的吃喝,已经所剩无几。

另一面,很多家长也在埋怨子女不够懂事,不知道自己培养他们有多不容易。比如之前有位母亲就因为女儿说钱用光了让她帮忙买件生活用品,跟学生争吵起来。

家长认为女儿买东西没有规划,女生则认为母亲给得太少。其实每所高校的情况不一样,很难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到底给多少生活费合适。

大学生跟家长之间之所以有很大分歧,往往是因为不了解对方的处境。家长没有上过大学,可能在网上看到别人的标准,拿来用在自己子女身上。

这是很多人的误区,就比如我们以为去小城市读大学,肯定比去一线城市省钱。可实际上,很多北京的院校有更多补助,食堂价格反而更便宜。

【总结】很多学生跟家长生气,未必是非要增加生活费,而是希望父母能明白自己在学校没有“吃香喝辣”,不要总认为他们不懂事。

有些家长埋怨子女,其实也只是希望他们能知道赚钱是需要付出很多辛苦的,在买东西之前应该考虑一下父母。只有双方互相了解,才能减少因为这个问题带来的隔膜。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