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克斯科技”伤害了谁

败家女ゞ
阅读

“海克斯科技”伤害了谁

原创 王洪lawyer 以法为剑

背景事件提示

国庆长假期间,有关食品添加剂的新闻冲上热搜。首先引发关注的是部分短视频博主用食品添加剂“合成”人们常吃东西的视频,利用“海克斯科技”等话题引发公众的食品安全焦虑。使得“海克斯科技”一词爆红网络,这个出自游戏《英雄联盟》的词语,原特指一种魔法和科技融合的顶尖技术,但在短视频中,它成为了将食材“化腐朽为神奇”的方式,展现“科技与狠活”:奶茶是用奶精粉和植脂末调配而成;牛排是用碎肉和边角料压制而成;燕窝则是明胶片和植脂末加糖浆泡出来的……。事件进一步发酵后,“海克斯科技”走向除了餐馆、路边摊被波及外,海天味业这样素有“酱茅”之称的调味品行业的上市公司,因内销和出口产品配料不一样,国内外执行“双标”添加剂的问题又引发了很大争议。

“海克斯科技食品”“科技与狠活”,意指以食品添加剂合成的食品。这引发了广大网友对食品添加剂使用的讨论。 无处不在的食品添加剂是否违法,到底安不安全,能不能吃?

科学标准和法律标准·

食品添加剂是加入到食品当中的天然或者人工合成的一些物质。《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包括营养强化剂等。食品添加剂种类繁多,包括增味剂、消泡剂、膨松剂、着色剂、防腐剂等。我国食品添加剂的生产采取严格许可制度。《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经过风险评估,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因此,合法的食品添加剂本身是安全的。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物食品添加剂不等于食品添加物,食品添加剂是法律规定可以添加到食品中的,但是食品添加物往往是销售者为了改变食物形态、色泽等而添加的非食用物质,此类物质被违规添加到食品中可能会导致食品存在安全质量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公布了《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名单中三聚氰胺、工业硫磺、苏丹红、吊白块、废弃油脂、孔雀石绿、毛发水、荧光增白物质等均被列为非食用物质并非食品添加剂。

·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存在偏差·

现实中,公众对食品添加剂存在排斥态度。尽管我国对现行食品添加剂品种进行了严格、细致的毒理学研究和评价,制定了使用标准,以保证食用安全,但很多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仍持强烈的排斥态度。往往抛开剂量谈添加剂的危害,拿极端案例当做普遍现象,使得公众不能形成正确的认知。而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人们又错误地将非法添加物等同于食品添加剂,认为食品添加剂有害无益。

一些食品厂家、餐饮加工者出于迎合消费者害怕食品添加剂的心理,故意在标签上注明“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等字样,打着“零添加”“纯天然”“无蔗糖”的噱头销售产品。这更使食品添加剂背上了恶名,导致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越发敬而远之。

·伪科学形成的社会焦虑现象·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就是食品添加剂造成的”这一公众认知的伪科学盛行,加深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读,混淆公众认知,对食品添加剂的误会越来越深。

理性看待“海克斯科技”。食品添加剂是人类科技进步的产物,不能因为有人用在“狠活”上面,就将其彻底踢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只要在合规的剂量、用法和用量范围内使用,并没有问题。而对于具备一定分辨能力的消费者来说,支持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反对超剂量、超范围的滥用,呼吁打击将非法添加物添加到食品中的行为,才是避免这种社会焦虑现象的妙方。

结 语

《乌合之众》一书对群体现象有非常经典的论述:

“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被愚蠢的洪流淹没。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其实在“海克斯科技”现象中,与其说是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疑虑,毋宁说这是公众群体意识叠加的现象。对充满了谬误或者带有偏差的诱导应当规范、遏止。

作者‬:王 洪 云南恒志律师事务所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