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天文学:冬至揭示“至”字的重要性

空心人
阅读

古天文学:冬至揭示“至”字的重要性

今天冬至。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然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接着就是冬去春来又一年了。

中国古人,应该在距今七千年前,就已经测定了太阳的冬至、夏至和春分、秋分四个运行点位,用图形表示,是“+”符号,古人称之为“二绳”,又叫“二分二至”。

有意思的,是冬至夏至的“至”字。

《说文》:“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犹地也。象形。”

这个解释,大概不能说确切。

许慎无缘见到甲骨文。其实,篆体“至”字,与甲骨文和金文“至”字,几乎毫无不同。

甲骨学研究的开山之人罗振玉,释读了卜辞中的“至”字。

他在《雪堂金石文字跋尾》中说,甲骨卜辞“至”字,象“矢”远来降至地之形。

这一释读,曾长期被学界认同——因为包含“至”字的卜辞可以顺畅通读了。

在殷商卜辞中,“至”,首先被用于表示冬至夏至的“至日”。

如《甲·3550》卜辞:“今日至日”;《邺·3·38·6》卜辞:“其至日戊饮”,等等。

当然,甲骨文“至”,已经被引申有“来”“到”“达”之义。

可以肯定的是,即然后世的“至”字,一直保留了冬至夏至的“至日”之义,这个含义是其本义和最主要的含义,是无可怀疑的。

那么,许慎解释篆体“至”字字形不确,罗振玉释读甲骨文“至”字字形是否说对了呢?

大约也不全对。

极可能,甲骨文“至”字,就是“圭表至日”实物“槷表”的象形。图三、四,是出土的两周时期青铜祖槷,从中可以看出甲骨文“至”字的影子。

甲骨文“至”字,说是会意更为合理,这是说罗振玉的释读包含正确的内容。

他说,甲骨卜辞“至”象“矢”远来降至地之形——甲骨文“至”上半部,确实象“矢”形。

但不是“远来降至地之形”—— 甲骨文“至”下半部,实为象“圭表”之形——上垂“矢”,下为“圭表”。

2002年,山西陶寺遗址出土距今约4200年的两支圭表。这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古代“圭表测日”的实物。

上述圭表,包括有底座、玉圭尺、已经有所腐坏的木质表杆和垂直校正仪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墓中,在靠近圭表根部还出土了十七支带杆的“骨鏃”和一支骨鏃头——箭镞倒立于墓底,正呈甲骨文“至”字字形。

箭镞与“至日”有关吗?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礼》古文、《周礼》故书,皆假‘晋’为‘箭’。”

古天文学家冯时先生说:“无论以矢著地所创造之‘至’字,抑或以二矢合日象征日进而时进所创造之‘晋’字,其实都是基于以矢喻直以及矢与光影时间观念的文化创造”。

除去上述文化含义之外,以绳悬矢而求圭表“正直”,也是有重要实用意义的——古人称之为“置槷以悬”。

贾公彦《周礼疏》说:“云置槷者,槷亦谓柱也。云以悬者,欲取柱之景(影),先需柱正。欲须柱正,当以绳悬而垂之于柱之四角四中,以八绳悬之,其绳皆附柱,则其柱正矣,然后视柱之景(影)。”

甲骨文“至”字上半部,恰象以绳悬矢。

卜辞中,有“测影”的内容,占卜当日会否有风——“置槷以悬”,不在绳下赘以“矢”这样的重物,是不行的。

直到现在,地质测量和建筑工程中,仍然使用这样的方法。

甲骨文“至”字,是“置槷以悬”的会意,似更确切。而且,是对千余年前陶寺文化的完整继承。

这也再次证实了古天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