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积水潭医院小汤山康复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烟燃烟灭つ
阅读

北京积水潭医院小汤山康复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原标题:就医帮 | 北京积水潭医院小汤山康复中心正式启用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李冬梅

编辑 | 袁月

为更好地满足广大患者对骨科康复的诊疗需求,北京小汤山医院与北京积水潭医院合作共建北京积水潭医院小汤山康复中心(以下简称,康复中心),10月16日开始试运行,12月8日正式启用。康复中心的启用将进一步提升北京市骨科临床康复能力,为本市以及全国患者提供临床—康复连续性、高质量医疗服务,共同打造北京市及国家级骨科康复中心和教学科研平台。

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大部分骨与关节疾病患者在手术治疗后仍不能自己走出医院,造成大量压床,重症患者却不能及时住院。出院后,患者很难自行康复,导致生理功能恢复受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为解决广大患者“看病难”“康复难”的瓶颈问题,只有发展康复延续性医疗服务,才能为大医院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找到出口,解决患者的康复之忧,为实现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创造条件。

2023年10月,在市属医院康复医联体基础上,北京小汤山医院和北京积水潭医院合作共建康复中心,两家医院深度融合,构建了一种“共同管理、两院一科、独立运营、合作共赢”的紧密型医疗合作新模式。不仅提高了积水潭医院整体的收治效率,也使更多患者获得更便捷、更连续的临床康复服务。康复中心试运行以来,共收治患者125例,出院63例。

启动仪式上,北京积水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蒋协远指出,康复是治疗骨科疾病的重要环节,规范性的康复治疗起着重要作用;双方医院将合力打造国家级高水平的管理、康复、科研平台,为北京市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康复中心充分发挥北京积水潭医院作为国家骨科医学中心的引领作用,以及小汤山医院的康复医学软硬件资源优势,两院优势互补,建立“早、快、全流程”骨科临床与康复一体化模式,即日常骨科疾病的早期康复预防、在积水潭医院进行围手术期骨科快速康复、在小汤山医院进行亚急性期和恢复期康复、出院后居家康复,显著提升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

许多骨科疾病患者在积水潭医院手术后,通过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由“120”急救车免费安全转诊到小汤山医院,借助早期、主动及快速康复训练,在不到20天时间内,患者肿胀疼痛基本缓解、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肌力提高,实现了独立步行和生活自理的康复目标。

康复中心目前开放床位80张,计划二期开放床位达200张、三期开放床位超300张。设有骨与关节康复病区、脊柱脊髓损伤康复病区及心肺重症康复病区等三个病区,主要收治骨与关节疾病或术后、中枢及周围神经损伤、脊柱脊髓损伤、心肺疾病及重症康复等。康复治疗中心下设骨科康复治疗中心、神经康复治疗中心、神经功能评测与调控中心、心肺康复评测与治疗中心、物理因子治疗中心、吞咽言语治疗室、冲击波治疗室、超声引导下治疗室及中医传统康复治疗室等。

康复中心实行两院一科同质化运营和管理。医疗团队由双方医院骨干共同组成,包括医师、康复治疗师及护士100余人。北京积水潭医院康复科黄强教授和北京小汤山医院武亮教授共同管理,积水潭医院骨科专家长期在中心进行管理和临床指导。利用远程与线下方式,进行病例讨论学习、查房与康复指导,两院医务人员互派交流,有效保证了患者的康复医疗质量。

康复中心以骨科康复为重点,以神经重症为特色,以心肺重症为抓手,打造骨与关节疾病围手术期的早期主动快速及有效康复矩阵,建立基于“互联网+骨与关节康复”的现代化、智能化骨科康复医疗服务;并以脑机接口智能化康复、神经功能评测与调控及重症康复为基础,打造神经早期功能保护和后期神经功能重塑的全流程神经康复与管理体系。

北京小汤山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姜悦称,康复中心未来要立足疑难复杂重症骨科康复,建立“重症—重症后—常规康复”全链条骨科康复体系和立足骨科康复,建立“骨科康复—神经康复—心肺重症康复”多学科骨科康复医疗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全面、高质量的康复医疗服务。

未来,两家医院将通过建立两院一科康复科研共享数据库,重点进行关节创伤后生物力学功能重建、关节损伤或置换后神经功能重建等科研方向研究,携手共建北京市和国家级骨科康复中心和培训中心。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