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重阳名诗:山东何方,兄弟何人,茱萸何物?

一程山路
阅读

解读重阳名诗:山东何方,兄弟何人,茱萸何物?

凡读唐诗的人,大抵都会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经久难忘。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前夕,记者前往王维的出生地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实地探访,追寻这首千年唐诗里深植的文化基因。

“山东”是何地?

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17岁的王维在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时已秋天,红叶渐落,天渐凄寒,他想到远在故乡的亲人,顿时诗意勃发,即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短短四句,即成名作。题中的“山东”在哪里?

王维,据《辞源》载,“唐太原祁人”。据《辞海》载:“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旧唐书·王维传》云:“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今山西省吉县),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

王维父亲去世较早,家境比较贫寒,他在《偶然作》一诗中写道:“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王维15岁时就离家前往长安谋求发展,从22岁考中进士起,到61岁去世,宦海沉浮约四十年。王维的足迹以长安为圆心,东到洛阳以至齐鲁,西到凉州或者更西,北至榆林、新秦二郡,南至汉水、襄阳再到岭南。

对于当时寄居长安的王维来说,因家乡蒲州在华山以东,故称“山东”,其实就是现在的山西。

位于山西省永济市的鹳雀楼,这里曾是王维等诗人时常到访的地方。李向东 摄

唐时的蒲州包括今运城市的大部分县区,蒲州治所在今运城市所属的永济市。如今,永济市以鹳雀楼、黄河大铁牛、普救寺等文化遗迹闻名,但找不到关于王维及其家人的文化遗迹。王维的出生地具体在蒲州哪里?

山西省临猗县政协原副主席卫立业研究认为,王维出生地应在河东猗氏(今山西省临猗县)。据他考证,唐贞观十七年,王维族侄、虢州刺史王颜所撰《追树十八代祖晋司空河东太守猗氏侯太原王公神道碑》记载,王维的十七代祖应为王卓。

如今,这块石碑仍立于临猗县庙上乡城西村西南处,碑高3.4米,宽1.05米,厚0.36米,保存完好。

“兄弟”是何人?

“诗佛”王维淡泊名利,最割舍不掉的就是亲情。除《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外,他一生写过大量的亲情诗,可谓“别此最为难,泪尽有余忆”。比如他在《山中示弟》写道:“山林吾丧我,冠带尔成人。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尽管他自己半官半隐,不在意名利之事,但要求弟弟不要像嵇康那样懒于上进。

王维共有四个兄弟,分别是王缙、王繟、王纮、王紞。在山西省临猗县双塔公园,两座方形楼阁式砖塔东西相峙,高约30米,相距80余米。据《猗氏县志》记载,双塔创建于隋唐,宋代重修,原为寺院,今仅存双塔。双塔下,两尊名人雕像引人注目:东塔下是王维,西塔下是王维的二弟王缙。王维与王缙关系最好,王缙诗名不如王维,但在政事方面,明显胜于兄长,曾官至宰相。

位于山西省临猗县的双塔公园内立有王维、王缙的雕塑。资料图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随之攻入长安,57岁的王维不幸被俘,他假称患病,但安禄山派人将他带到洛阳,不管他答应不答应,硬委之以伪职。

时年八月,安禄山将从长安接来的梨园百工聚于洛阳禁苑中的凝碧池畔,演奏唐乐。乐声响起,众梨园弟子歔欷泪下,四周叛军亮出利刃。哀婉伤情的唐乐传入被关在普施寺内的王维耳中,王维愈加悲痛,当即写下《凝碧池》一诗明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安史之乱时,王缙被任命为从四品的太原少尹,在太原保卫战中出谋划策,帮助主将李光弼以弱兵散卒大败安禄山部下的精锐骑兵,从此天下闻名。青年时期的杜甫在《诸将五首》中批评了当时天下诸将的各种缺点,但其第三首却说:“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杜甫点赞的“王相国”,正是王缙。

唐军收复长安、洛阳后,王维因出任伪职被收入狱中,正是王缙出面为兄长求情,再加上那首《凝碧池》,才保住了王维性命,最后仅被降职。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61岁的王维因“妻亡无子,孑然一身”,“三十年独居一室”,更加思念其弟王缙。是年春,王缙任蜀州刺史未还,他请求朝廷调他的弟弟还朝,皇帝应允,于是任命王缙为左散骑常侍。夏天,王维患病,七月病势加重,他知道不久于人世,于是给正在凤翔出差的弟弟写了遗书,之后告别人间。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的王氏祠堂,王维出自太原王氏。资料图

“茱萸”为何物?

插茱萸的节俗最早可追溯至魏晋时期。西晋时期周处编著的《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

如今,“遍插茱萸”的习俗早已消逝在时间长河中。回溯千年,王维笔下的茱萸究竟为何物?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存在争议。

记者在永济市走访时发现,当地百姓也大都不认识茱萸。直到走进一家中药铺,记者问起茱萸时,药剂师杨宏泽反问道:“中药里面的茱萸有两种,一种是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一种是茴香科植物吴茱萸,你要的是哪一种?”

随后,杨宏泽翻开一本《中草药彩色图谱》介绍,山茱萸也称山茱肉,性微温,味酸涩、微苦,有补益肝肾、逐寒湿痹等作用,是六味地黄丸中的一味药材。吴茱萸也叫曲药子,性热,味辛辣而苦,有散寒止痛等作用。

山茱萸生于阴湿沟畔、溪旁或向阳山坡灌丛里,核果椭圆形,熟时深红色,山西、陕西均有分布。吴茱萸生于温暖地带的山地、路旁或疏林下,果实紫红色,呈五角状扁球形,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

“单从药性上判断,王维诗句中提到的应是吴茱萸。吴茱萸气味浓烈,有芳香辟邪驱虫的作用,适合佩戴;而山茱萸性偏平,没有特殊气味。”杨宏泽说,但他对此也不确信,“从地理位置看,吴茱萸的产地集中在江浙、岭南、云贵地区,王维居住生活的山西、陕西一带则盛产山茱萸,似乎又应该是山茱萸。”

记者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后发现,多位从事中医药研究的专家学者认为,王维诗句中的茱萸应为吴茱萸,原因与杨宏泽所说大致相同。

也有人认为诗中茱萸为山茱萸,一则是从产地上说,一则认为吴茱萸味道浓烈,略有辛辣之味,也叫臭泡子,且有微毒,不适合插在发髻之中。王维诗作中恰有一首五言绝句题为《山茱萸》:“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

撇开争议不谈,与“茱萸”一同留存在诗句中的,还有饮茱萸酒、佩茱萸囊等习俗,重阳节因此也被称为“茱萸节”。更值得关注的是,“茱萸”入诗,是唐代诗坛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比王维晚出生70多年的刘禹锡曾点评:“诗中用茱萸字者凡三人。杜甫云‘醉把茱萸仔细看’,王维云‘遍插茱萸少一人’,朱放云‘学他年少插茱萸’。三君所用,杜公为优。”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这首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正是刘禹锡心中“杜公为优”的那一首。当诗人遥望蓝水玉山之际,低眉静思人事难料,自问:明年重阳节聚会,还有几人健在?一股慷慨悲凉之意油然而生。

唐诗民俗研究专家李晖曾撰文指出,小至个人的健康长寿,大到群体的国泰民安,唐诗对九月九日的茱萸之俗,充满着激情,饱含着热情。一株小小的茱萸背后,是中国人追求长寿、平安、吉祥的民族心理。

临猗县双塔公园的王维塑像。资料图

重阳习俗如何传承?

连日来,永济市张营镇陶城村的村支书、村委会主任陈英峰忙着张罗重阳节活动。“我们村紧邻黄河,相传是以德孝著称的虞舜制陶的地方。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村里都会举办活动,全镇27个村子要在这里评比好婆婆、好媳妇、好女婿,还要炸油糕、唱大戏、免费为老年人理发……”

60岁的寻冬芳是村里的妇女主任,每年她都会带着村里的年轻媳妇,免费为外地来的老人提供长寿面、油糕等饭食。前来帮忙的人,会领到一个印着“舜陶河滨”字样的围裙作为纪念,无形中向周边辐射和传承德孝文化。

陶城村共有2000多口人,其中65岁以上的400多人,村里常住人口只有300多人。年轻人大都在省内外经营面馆、饺子铺等餐饮门店。据统计,永济市有40多万人,在外开设的饭店就有3万多家,从业人员达10万人左右。

“每一个外出打工的村民,都是一个‘王维’。游子思亲,但远亲不如近邻,儿女们不在老人身边,包括村集体在内的整个社会更要担起敬老孝亲的责任。”陈英峰说,村里的河滩地公开发包后,集体经济明显改善,村集体年收入超过100万元,用于村民养老的支出也越来越多。

如今陶城村的风气越来越好,在外打工、开饭馆的,闲暇时常常与父母电话交流,让人捎回钱孝敬老人;春节回家,轿车拉上老人又是买衣服,又是下馆子,弥补平时的缺位。

穿越千年,亲情不断。时年17岁的王维,将真挚的思乡思亲之情凝练于诗句之中,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在家国一体的文化传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朴素情感,升华出中华民族家庭团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文化基因。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梁晓飞 王劲玉

责编:秦黛新

校对:褚孝鹏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