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有此理,他这样的鬼才,本该在影视圈呼风唤雨呀!

谁╮懂寂寞
阅读

岂有此理,他这样的鬼才,本该在影视圈呼风唤雨呀!

人们常说“没有他,就没有张艺谋和陈凯歌的封神之作”。

却不知,写出这样神作的人,本身也是一个传说。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鬼才编剧芦苇。

像他这样的人本该在影视圈呼风唤雨,可事实是——

当张艺谋和陈凯歌把钱赚了,把奖也拿了时,芦苇还在家里对着桌上那一堆卖不出去的剧本发愁。

甚至越来越的人,骂他不合时宜,笑他不自量力。

我只能说,那些笑他的、骂他的,一定不知道芦苇到底有多牛!

△ 电影《霸王别姬》

△ 电影《霸王别姬》《活着》都是芦苇编辑

01

犯过“花”案

1983年,西安“特大流氓团伙”案告破,参与人员上百人。

芦苇便是其中之一。

被抓那天,芦苇穿着一身素布工作服,个子很高,长得也朴实,怎么看都不像是去跳舞的。

抓他的人还怀疑是假的,连问几声:“你就是?”

“是是是,是我。”芦苇一再点头,自己把自己送了进去。

芦苇一共被关了11个月。后来,因为查出乙肝,监狱不能要,芦苇被退回单位,扣发工资,由群众监督。

出监狱时,芦苇把他在监狱里画的画,写的笔记全带出来了。

他本打算把自己被关进号子的所见所闻写成剧本,可惜没能成,一直很遗憾。

因为进监狱,芦苇还错过了电影《黄土地》的拍摄。

《黄土地》当年差不多能算第一部震惊世界的中国电影,导演是陈凯歌,摄影是张艺谋。

△ 《黄土地》拍摄时的陈凯歌和张艺谋

芦苇因为犯了“花”案,没能赶上中国电影的第一束光。

可自打监狱出来,他也算因祸得福,在西影厂排上了个“名人”称号。

尤其是爱好文艺的青年人,见了他都毕恭毕敬地喊上一声:“哥”。

当然,芦苇这“哥”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上的。

西影厂还流传着他另一些传说——他的身世和他的神经病。

02

大开眼界

1950年,芦苇出生在北京,三四岁时被父母带到西安长大。

芦苇父亲曾是林伯渠的司机,当时延安就只有一辆小轿车,就是他父亲开着。

解放后,芦苇父亲被习仲勋调到西北局工作,芦苇也跟了父母去。从小,他身边就有很多大官子弟。

10岁时,芦苇就泡在西北局的图书馆。

还经常沾父亲管车队的光,偷偷溜进西安人民大厦蹭戏、看演出:戏剧、话剧、音乐会,中国的、日本的、阿塞拜疆的,大开眼界。

△ 现在的西安人民大厦

别人家小孩还傻跑傻疯傻玩呢,芦苇就跟着母亲看了意大利电影《卡比利亚之夜》。

那一年,他7岁。

为电影里悲惨的小妓女,哭了一场。

再加上西北局每周都会给干部们放一场电影,芦苇从小就离电影很近。

△ 《卡比利亚之夜》剧照

这样的奢侈日子,芦苇过了8年。

1968年,18岁的芦苇初二还没上完就下乡了,当了三年农民。

1971年,芦苇回城,被招进5702厂,一个空军修理厂。毕竟是西北局出来的孩子,这可是当时最好的单位。

一大批人对着那个位子望眼欲穿。可芦苇说不要就不要了,他把这个铁饭碗给辞了。

△ 5702厂

辞职那天,厂里领导对他说:

“本单位自从成立以来,只有进不来的,没有进来还要走的。”

“之前有个走了的,是个神经病,你芦苇可能也有点问题,建议到医院里检查下。”

03

这小子不错

芦苇辞职后,成了无业游民。

好在他父亲已经从“五七干校”回来,分配了工作,能养活一家人。

没有后顾之忧的芦苇,想当神经病,也就自在当了。

他每天就是读书,看罗素,看维根斯坦,看契诃夫……就想把自己的人生搞搞明白。

△ 契诃夫戏剧《三姐妹》

那时,他还机缘巧合认识了油画家张荣国,芦苇就跟着他学画,一共学了8年。

1976年初,芦苇把自己的人生差不多想明白了,就报名了西影厂的招工。

当时,西影厂招的是炊事员,芦苇才不管这么多。

进厂后,就有人说:“这小伙子不错,个子高,长得不错,可以当演员。”

可芦苇不想当演员,领导问他有什么特长,他说会画画。

于是,他这个炊事员就被安排当了厂里的美工。

△ 西影厂建厂初期

这一年,张艺谋和陈凯歌也开始了他们的电影之旅,终于考进了北电读书。

等张艺谋和陈凯歌的书读完了,1987年电影《孩子王》和《红高粱》也先后上映,芦苇依旧在做美工。

不过,此时的西影厂已经有人知道,芦苇可不止会画画。

1986年,周晓文拍电影《他们正年轻》,芦苇是美工,大家一起讨论剧本时,芦苇边看边骂。

周晓文问:“你说不行,那么你觉得怎么行?”

芦苇答:“我写得最起码比他的好。”

周晓文也不客气,干脆让他改。

那阵子,芦苇白天做美工,晚上就把剧本改得密密麻麻。

△ 电影《他们正年轻》

后来,周晓文拍《最后的疯狂》,芦苇又是对着剧本一通骂,又给它彻底改了一遍。

芦苇把改好的新剧本拿给周晓文看,周晓文一边读,一边鼓掌。

1988年,《最后的疯狂》上映,不仅拿了个票房冠军,还得了个金鸡奖特别奖。

△ 电影《最后的疯狂》海报

芦苇让厂子挣到了钱,自然就受到领导重视。

彼时西影厂厂长吴天明把芦苇叫到办公室说:“你小子不错。”

“你想当什么?想当导演还是编剧?你想当导演,我把你调到导演室去,想当编剧,把你调到文学部去。”

就这样,美工芦苇被破格提拔做编剧。

有人不服气,找吴天明理论,吴天明就打马虎:

“你要告别人的状我能管,但芦苇我管不了。他蹲过号子你不知道?是混黑道的。不怕死你自己找他说。”

04

一场春梦

因为吴天明,关于芦苇的传说在西影厂传得更开了。

那时吴天明想要拍西部片,他给了芦苇一千块去体验生活,但芦苇没敢要,最终只拿了一半。

吴天明做梦都能笑醒,直说:“五百块钱弄个编剧太便宜了。”

△ 电影《双旗镇刀客》是芦苇写的大纲

△ 电影《黄河谣》是芦苇写的剧本

芦苇也感觉自己做梦能笑醒。

他赶上好时候了。

1991年,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上映,获得威尼斯银狮奖那天,张艺谋拉着芦苇在酒店彻夜复盘。

巩俐也在,时不时端来些吃的,两人一共总结出三十多条可以改进的地方,聊完两个人都特别兴奋。

△ 张艺谋和芦苇

同年,陈凯歌的《边走边唱》也上映了。

后来,他也问过芦苇:“你说这个电影怎么样?”

结果,芦苇告诉他:“你这个是边看边想,电影看完了,我也没明白你这部电影究竟要说的是啥?”

可事情往往就是这样阴差阳错,芦苇没能跟让他兴奋的张艺谋合作上,倒是让陈凯歌抢了先。

《边走边唱》还在做后期时,芦苇已经在帮陈凯歌写《霸王别姬》的剧本了。

△ 陈凯歌和芦苇

陈凯歌是通过蒋雯丽的老公顾长卫找到的芦苇。

一见面,他就问芦苇:“对京剧有没有研究?”

陈凯歌不知道,芦苇是戏曲发烧友,他问对人了。

后来,陈凯歌给了芦苇一本小说。看完小说,芦苇问:“投资有多少?”

陈凯歌答:“三百万到五百万美金。”芦苇感觉自己一下子成了暴发户,写的很痛快。

他对陈凯歌只有一个要求:“我写剧本,你不要当编剧……你可以提要求,但一个字别动。”

△ 电影《霸王别姬》

第二稿写完时,陈凯歌把《霸王别姬》剧本拿给他父亲陈怀皑看。

看完,陈怀皑就给芦苇去了个电话:“你呀,你是一个鬼才呀,我都看哭了。”

△ 电影《霸王别姬》

芦苇确实是鬼才,但更多的是勤奋。

写《霸王别姬》时,芦苇差不多要住进国家图书馆了。还到中央戏曲学院的图书馆、中国戏曲家协会的资料室,连买带借带看。

剧本还没写,他已经对梅兰芳、齐如山、袁世海、叶盛长、侯少奎如数家珍。

△ 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

出自昆曲《双下山》

他全情投入写剧本,比演员们更早入了这出戏。

后来,芦苇见张国荣也说:“写剧本的时候,我已经把你调戏过了。”

△ 芦苇和张国荣

1993年,《霸王别姬》获第四十六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陈凯歌在戛纳风光无限的那晚,芦苇也很兴奋,比他跟张艺谋对谈的晚上还要兴奋:“我以为中国电影的好时代来临了,可实际上是春梦一场。”

05

不自量力

不过,这“春梦”芦苇还是又做了一场。

1993年春节过后,天还很冷,张艺谋就给芦苇打电话:“你赶紧来北京,我们来聊聊《活着》。”

《活着》是张艺谋接着酒劲儿向余华要来的本子。

余华自己要当编剧,但写小说跟写剧本还是不一样,让他自己大拆大卸,像杀他的孩子。

张艺谋对芦苇说,这个革命就指望你了。

《活着》上映时,张艺谋在字幕上给芦苇加了个名头——“定稿编剧”。

△ 作家 余华

芦苇也对得起这名头。

这一次写《活着》,他也是全情投入。

当他写下葛优说的那句:“我走的时候还好好的”,自己早就泪透纸背。

△ 电影《活着》剧照

几乎每次写本子,他都要把自己搭进去,折腾一番。

芦苇帮陈可辛写《等待》,写完后,感觉极其疲倦。

在去校正打印稿的时候,由于神思恍惚,稀里糊涂地撞在一个广告牌上,给撞晕了。

芦苇在地上躺了好一会儿,醒来后自己还觉得很奇怪:怎么就躺在这儿了?

等他站起来一看,满地稿纸,才想起自己是干嘛来的。

△ 导演 陈可辛

因为各种原因,《等待》这个本子最后没拍成。

不仅是这个本子,芦苇还有十多个写好的本子,也没拍成。

芦苇也不是没机会。

张纪中到他家找过他,让他改编《水浒传》,被芦苇一句话给怼了回去——

“他妈的这可是四大名著呀!咱们也得照照镜子,看咱自己配不配干这个事!这个时代有的是胆大包天,敢在经典身上撒尿的狠男斗女。我自量不才,胆儿又小,不敢冒犯经典,还是躲一边儿吧。”

张纪中没辙,只说:“你有钱不挣,你有病呀!”

△ 导演 张纪中

吴宇森也找过他。

芦苇给他写了一版《赤壁》,最后也没全用上。

那句“萌萌,站起来”,芦苇写不出来,这句话出自吴宇森太太的手笔。

芦苇看到时,很无奈:“东吴当时身陷灭顶之灾,总司令跟他老婆给萌萌洗澡,这还是周瑜吗?那是几十万铁甲洪流杀气腾腾取命来了,你还有闲情跟老婆调笑?”

△ 电影《赤壁》剧照

张艺谋和陈凯歌这两个老搭档也没逃掉,芦苇跟他们再无合作。

《霸王别姬》后,陈凯歌找过芦苇,想让他做《风月》,芦苇拒了。两人闹得不欢而散。

2006年,张艺谋也找过芦苇讨论《满城尽带黄金甲》。

芦苇说:剧本问题很大。

芦苇不知道,剧本在这个时代早已不是核心问题。

一个周润发,一个巩俐,一个周杰伦,再加上一个张艺谋,就能轻轻松松拿到2亿的票房。

可愁有什么用?

芦苇的传说,已经没人买账;芦苇的坚持,已经不合时宜。

尤其是在他说出那句“陈凯歌好大喜功,张艺谋不能细究”后,对芦苇的批评也应声而来,还有人送他四个大字——不自量力。

06

过眼云烟

2013年,芦苇出了本谈话录,书里涉及不少他合作过的导演,基本批了一个遍。

导演陆川看完这本书,倒是不介意芦苇的批评,反而替芦苇担心:“真敢说实话啊。我看完书就想,他这将来是不想混了吧!”

眼看许多曾经跟芦苇合作过的人,最后都渐行渐远。

不知哪里又传起了新的传说:芦苇,人不行。

因为像芦苇这样的人要是“聪明点儿”,早就在影视圈呼风唤雨了。

可芦苇就是这么倔。

那部让他感慨无限的《白鹿原》便是证明。

《白鹿原》这个本子,芦苇前前后后一共写了5 年。

他还曾经很动情地给张艺谋写过一封“陕西人血浓于水”的劝拍信,可惜没能成。最终推荐了王全安来拍。

可惜,王全安没用芦苇的本子,用了一版16天写出来的剧本。

△ 电影《白鹿原》剧照

这一次不愉快闹得很大,《白鹿原》上映时,芦苇在一次采访中把不愿署名的原因,全说了出来,搞得制片方对他恨得咬牙切齿。

说他“捏造事实攻击电影和诋毁个人,缺少起码的职业道德”。

可观众哪里知道,当年王全安拍《图雅的婚事》,钱断档了,是芦苇支持,义无反顾地替他抵挡一切压力。

他举荐王全安,抱着的是“要死死一起”的心,结果,最终只有芦苇自己“死”了。

△ 电影《图雅的婚事》剧照

《白鹿原》是芦苇的心结,他曾说,如果他死了,他写的《白鹿原》有幸能被拍出来,一定要到他墓前,给他烧一张电影海报。

除了《白鹿原》,芦苇写好的没有拍的本子还有很多。

有一个叫本子叫《岁月如织》,每次提起这个本子,芦苇都会说:

“这个剧本比《霸王别姬》还要好,遗憾的是到现在也没人打算投拍。”

因为在影视圈,早就没有芦苇的位置了。

可像他这样的鬼才,一直都会有人惦记。

前阵子,我从朋友那里得知,芦苇的一个剧本今年已经立项,片名叫《白山黑水二人转》。

又是一个跟唱戏有关的电影。

但没有人知道这会是下一个《霸王别姬》,还是下一个《百鸟朝凤》。

可无论结果怎样,科波拉早就在《巴顿将军》的剧本里给大多数人的人生下好了定论,芦苇也不例外。

那句台词是:“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