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观察发现,脆弱、攀比、势利的人是家长,学生反倒在照顾父母

亡命徒
阅读

仔细观察发现,脆弱、攀比、势利的人是家长,学生反倒在照顾父母

在某些家庭当中,家长跟学生的关系,好比主人和宠物。表面上看是主人付出精力和金钱照顾动物;实际上到底谁更需要谁,反而很难说。

因为宠物在陪伴主人,要么提供实用价值、要么存在情绪价值。可惜,这层关系换成“高高在上”的视角,就会难以看清。由此滋生的傲慢和自我中心,是很多家长的状态,反而是学生在反向容纳父母。

仔细观察发现,脆弱、攀比、势力的人是家长

总关注教育的朋友,可能曾经刷到过这样的采访。记者问一名小学生“现在内卷这么严重你焦虑吗”。那位女生的回答很真实:我不焦虑,但我母亲挺焦虑的。

学生坦言母亲会因为她偶尔成绩稍微下降一点,就很担心接下来要被“甩下”。但她认为学业这么长,成绩起伏是太正常的事。

在很多类似问题下,许多人成年后才清晰地发现这个规律:其实很多家庭中,脆弱、攀比、势利的人是家长本身。学生反而很单纯和理性。

但正如《千与千寻》的开场那样,尽管成年人的眼睛已经“污浊”,小孩才是清醒的。但学生能改变的东西非常有限,他们不得不过早地反向包容父母。

《千与千寻》暗喻被表象迷惑的家长

有几个典型的表现。首先就是成绩与家境的问题。有位小学生的作文里写道:我的“双标”家长,成绩只跟好的比,吃穿只跟差的比。

实际上不正是清楚自己赚钱能力差,却又碍于面子不敢直视,所以在学生面前要说“比吃穿没用”吗。很多子女其实早就看出父母这层自卑和脆弱,所以很少会说“你照照镜子”。

可家长不允许学生攀比衣服、鞋子、玩具,自己却又忍不住去攀比学习成绩、攀比性格。例如,有钱亲戚家的娃来做客。

看到人家性格开朗活泼,有些家长便总是对比自己娃,说:你看看人家怎么那么爱笑、人家怎么会这会那。却从不想想对方背后父母提供过多少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

“贬损自己的后代”,似乎成为部分家长跟别人社交时的必备方式。这同样是一种“脆弱攀比”的心态在推动;因为太想掩饰自身跟别的家庭有差距,又无法直视自己。

还有,学生跟谁相处,这类家长往往也管的过多。他们眼里学生是没有判断力的。只有成绩好、家境好的,才配当朋友。如果自己主动教育子女势利眼,又有何理由怪他们以后看不起自己呢?

父母在生活上照顾学生,而很多子女在精神上照顾父母

回到我们开头谈到的话题,很多家庭中,亲子关系还真的有点像“饲养关系”。家长在生活上,确实在照顾学生;没有家长出钱、出时间,子女无法生存。

但精神上,却是反过来的;许多子女反倒在充当“精神包容者”或情绪“垃圾桶”的角色。例如,家长要弥补自己“没出息”的遗憾,选择鸡娃。

这个现象可不仅发生在小学生身上,有些人大学毕业也一样。有位女生称,她的父母要求她在毕业时同时准备考研、考编制、找到结婚对象这三项任务。

好像在家长眼中,自己工作差、混日子都是天经地义的;女儿十项全能都是理所应当的。为何许多父母看到子女考不上体制内、没有对象,比儿女还焦虑?

这真的是为后代担忧吗,实际上很多人是觉得“没面子”。认为子女考上编制、结婚,自己就算“完成任务”。是自己不敢直视人生存在所谓的“失败”。

这种脆弱和虚荣,导致部分父母对面子的重视,超越了对子女纯粹的爱。于是哪怕自己也深知结婚生娃对当代年轻人而言,不但可能失去幸福,反而陷入深渊。

但依旧会不顾及现实家庭条件、不顾及时代背景,始终要求子女按预想的年龄成家。所以说,无论上学时的成绩退步,还是成年后的工作、生活,到底谁在包容谁呢,真的很难说。

【编者寄语】看清这个现象,目的并不是跟家长吵架。当我们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才能从家长一些“无理取闹”的行为上,看到背后的逻辑。

有了这种理智,也就不会花太多力气去试图改变父母。在某种角度上,也是种怜悯。当然,这不代表同情心泛滥。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原则主见。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