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差异化探索特色产业创新优势

奶牛超人
阅读

自贸区差异化探索特色产业创新优势

(原标题:自贸区差异化探索特色产业创新优势)

编者按

遍布全国的自贸试验区正在差异化探索培育优势产业的创新模式。作为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原创性实践,自贸试验区把制度创新与各地特色优势产业紧密结合,加速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产业集群。一方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持续赋能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产业创新发展也在不断推动制度创新,由此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自贸试验区率先构建。

天津:特色产业加速集聚优势凸显

记者毛振华王井怀天津报道

以1%的土地贡献了30%的进出口额,市场主体较成立前增长3倍,形成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作为北方第一个自贸试验区,8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通过首创与实践相联结、前沿与特色相结合,以开放倒逼改革,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产业集聚的“增长极”、扩大开放的“新高地”。

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不久前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航空金融发展(东疆)国际论坛传来消息,东疆将迎来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飞机租赁业务,为这个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中心再添助力。

天津自贸试验区东疆片区以融资租赁产业为主要特色。图为以租赁形式正式交付的ARJ21支线飞机降落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新华社发(马成摄)

2015年4月21日,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天津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成为我国北方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8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形成了一批在全国颇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其中,融资租赁、平行进口汽车、商业保理、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特色产业均发展势头强劲。东疆片区作为我国租赁聚集地,租赁资产规模截至去年年底已超1.4万亿元,飞机租赁业务总量突破2000架。

天津自贸试验区的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范围从最初的飞机逐步拓展到船舶、工程机械、海工平台、通信设备、集装箱、安检设备等多个领域。

“现在天津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国内开展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门类最全,业务模式最丰富,相关标准、政策制度创新最多的地区。”天津市商务局局长、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孙剑楠说。数据显示,2022年天津市实现保税维修进出口货值140多亿元,维修项目收入2.3亿元。

平行进口汽车业务也蓬勃发展。2022年,全国70%以上的平行进口汽车在天津口岸登陆,关联行业就业人数超过5万人,产业规模超千亿元。

滨海新区副区长、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前苗介绍,截至2022年底,天津自贸试验区实有各类市场主体8.2万户,超过自贸试验区成立前3倍,税收收入由2015年的354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512亿元,年均增速超5%。

制度创新为先行先试保驾护航

9月1日,处于天津自贸试验区范围内的天津港保税区RCEP企业服务中心揭牌,这是天津市首个RCEP企业服务中心。

RCEP企业服务中心将为外贸型企业提供从开办到经营“一站式”服务,原产地证、国际商事证明等RCEP专项业务,生物医药“白名单”物品及企业申报、特殊物品通关公益代理服务以及RCEP相关政策宣讲解读与指导、示范案例宣传推广等涉企全生命周期服务。

天津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这样的制度创新与探索数不胜数。8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完成全国首单城市地铁定制化租赁创新业务,落地全国首笔数字人民币保理业务、首笔跨行再保理业务,率先探索开展航空保税维修再制造试点……累计实施了581项制度创新措施。

赵前苗表示,天津自贸试验区开展8700余例经营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进一步放宽前沿产业业态市场准入。同时,探索人才跨境便利化举措,开展国际职业资格认可创新;建立外商投资全流程帮办服务机制,落地投资便利“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15项。

在金融领域,2019年4月天津自贸试验区正式获批复制FT账户。今年4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副行长李云山介绍,累计有1175家企业开立FT主账户1194个,FT账户结算量达6900亿元。

天津自贸试验区深入推进贸易便利化改革,助力新经济新业态加速成长,实施两步申报、船边直提、货物状态分类监管等百余项通关监管创新措施,助推产业加快发展。2022年,天津口岸出口整体通关时间为0.57小时、进口整体通关时间为34.3小时,在全国各主要口岸中效率居前。

众多经验探索从这里走向全国

近日,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印发《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示范基地(泰达综合保税区)建设实施方案》,为高质量建设泰达综保区联动创新示范基地提供重要依据。

自2021年8月,天津自贸试验区首次实现“扩容”,通过共同成立联动创新区的方式,把政策向外扩展至滨海高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两个区域。天津自贸试验区的政策与经验开始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天九再生医学(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葛啸虎给记者细细算了一笔账:联动创新区成立后,公司可享受相关政策,研发投入将节约30%,相当于给每年3000多万元的试剂和耗材支出打了七折;总价值1亿多元的进口研发型设备有望享受税收减免政策,每年节省2000余万元……

服务国家战略是自贸试验区发展的内在要求。2022年,天津自贸试验区建立京津冀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通办联动机制,共同推出179项“同事同标”事项;创新“津货分仓”模式,完成天津首单“保税专列+中欧班列”业务,畅通中蒙俄经济走廊,拓展国际物流线路;在新加坡设立“中新天津生态城自贸联动新加坡推广中心”;设立天津自贸试验区海外工程投资服务中心,获批建设自贸试验区国际商事审判庭,投资环境不断优化……

8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一路乘风破浪,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38项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

“未来,天津自贸试验区将加快释放制度创新红利,着力提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嵌入度、贡献度,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扎实落地。”赵前苗说。

广西钦州:构建跨境石化产业新格局

记者范超南宁报道

石油从炼到化,化工由粗而精细,产业由链至集群,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下称“钦州港片区”)积极补链、强链、延链,持续推动石化产业集群发展,成效凸显。

近年来,“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钦州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自贸区、面向东盟金融开放门户等优势资源,积极推动完善面向东盟的产业协同体系,以“亲链东盟”构建钦州港片区跨境石化产业新格局。

“所有与东盟相关的石化项目总是绕不开钦州。”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任国琦说,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也为钦州石化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新空间。

近年来,钦州港片区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主要枢纽的独特优势,搭建了以中国石油、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桐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石化产业集群,并与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等多个东盟国家在化工、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初步建立了跨境产业链合作。

恒逸集团在文莱建设的恒逸(文莱)PMB石油化工项目是中文两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项目一期总投资34.5亿美元、原油加工能力为每年800万吨。

“钦州港建有专用的危化品码头,企业从码头用海很方便。我们将文莱炼化项目的产品作为原料运输回来生产化工产品,将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促进两地石油化工产业的合作。”广西恒逸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铁铭说。

在钦州港片区内的钦州石化产业园,一个个百亿元项目接连开工,相继投产:华谊钦州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一二期先后建成投产,三期开工建设,加快打造“双千亿”高端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中国石油广西石化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全面启动建设,填补了广西百万吨级乙烯项目的空白。

一系列项目陆续落户钦州,是钦州港片区构建面向东盟石化产业集群集聚成效的凸显,也是世界产业生态深刻变革的推动。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说,从“亲近东盟”到“亲链东盟”是我国推动与东盟产业协同、市场共享、和合共生的生动写照,也是我国与东盟共同应对国际动荡局势的必然选择。

“全球复杂产业链应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性暴露无遗,供应链的安全逐渐替代利润最大化,已成为跨国公司选址的优先目标。”中国石油和化工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说,受中美经贸摩擦,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全球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不断遭到破坏,全球产业布局出现了区域化的新特征,却也是跨境产业链重塑的新机遇。

李寿生认为,RCEP区域内石化贸易保持稳定性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凭借RCEP区域优势,跨国公司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建立更加精准和完善的产业链分工体系,从而促进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这也是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在新时期下促进全球资源流动、重塑世界互联互通纽带的全新机遇。

业内人士分析,当前东盟产业升级态势明显,服装、箱包、电子信息等产业快速发展对化工产品需求持续放大。钦州当前已经构建起多品种的化工产品体系,可在高性能树脂、特种橡胶、专业化学品、功能性材料、下游高端化工新材料等领域进一步发力,打造面向东盟竞争力强、产业结构优、集聚能力突出、体量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未来可期。

钦州市石化产业发展局局长唐艳发说,为促进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钦州出台实施《钦州市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钦州石化产业从基础化工向烯烃新材料、绿色化纤纺织、精细化工、新能源材料和能源化工生产性服务业“4+1”特色产业链新格局加速迈进。

近期举办的2023年中国-东盟石油和化工国际合作大会上,外国政商界人士表达了对加强绿色化工国际产业合作的期待。

文莱驻华大使拉赫玛尼说,文莱正推动能源转型,目标是2050年前实现零排放。依托中国-文莱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文莱广西经济走廊等合作机制,希望进一步加强石化领域的绿色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升级。

钦州市市长王雄昌表示,钦州将积极打造“国外布局上游供应原料+广西发展中下游精深加工”的跨区域跨境产业体系,实现从“一滴油”(原油)到“两根丝”(锦纶、涤纶)的全产业链发展,持续推动构建面向东盟的“一滴油两根丝”绿色化纤纺织产业新格局。

专家建议,中国与东盟在石化领域的合作前景非常广阔。加强与东盟的产业协同,不仅可以有更稳定的产业链,有效应对市场冲击,更可以通过跨境产业链结构的优化与重塑,推动石化产业低碳绿色发展,构建高质量可持续的产业新生态。

黑龙江黑河:新兴业态顺势发展注入开放动力

记者王君宝哈尔滨报道

行走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富有异国风情的建筑风格和随处可见的异国面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借助区位优势,这座北疆边城正向人们展示着独特的开放活力。

在黑龙江畔的黑龙江公园内,挂着各地牌照的房车,是黑河夏日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这里夏日气候凉爽,我们车友群里推荐,所以就来玩了。”从贵州一路北上自驾游的周树彬,是第二次来黑河游玩,“把车停在这儿,我和老伴几年前来这儿时还出境去对面国家玩了两天。”

第二次来黑河,周树彬没有选择借道这座边境城市出国,“其实在黑河吃的、玩的都很有异国情调”。他手指的方向,是今年他常常逛的大黑河岛国际商贸城。

进口啤酒、各国糖果、特色工艺品……这座国际商贸城的一楼满是各种进口商品。人们拿着推车在里面选购,熙攘的人群和忙着打包发货的售货员,是黑河跨境贸易的缩影。

2019年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黑河片区(下称“黑河自贸片区”)挂牌成立,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新兴业态顺势发展,为黑河对外开放注入动力。

“在国际商贸城,人们可以选购到各国进口商品,黑河自贸片区利用国内外设立的跨境电商海外仓、边境仓等,大大压缩运输时间,降低物流成本,有效提高了跨境运输效率。”黑河自贸片区对外贸易与合作中心主任战予诚说。

近年来黑河市不断完善跨境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全新动能。

在黑河公路口岸,每天都有出境的工程车。黑河自贸片区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宋岩介绍,自黑河公路口岸2022年6月投用以来,出口的自走机械数量不断攀升。

黑河市利源达集团相关负责人说,过去单一水路运输,受季节影响严重,出口的自走机械要多次倒运换装,如今货物经过公路口岸直接出境,运输效率有效提升。

黑河海关实行“一企一策”,为企业提供24小时全天预约通关;为保证生鲜产品保鲜保质,采取优先受理、快速办理、全程跟踪三项措施;货物随到、随检、随放,大幅缩短通关时间。

来自黑河海关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黑河市进出口货物贸易总值17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5.4%。

基础设施搭建交流桥梁,营商环境加速投资发展。

在黑河市宝康中草药材科技有限公司的仓库内,一箱箱中药材整齐摆放。“企业从筹建到投产,仅用时3个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公司总经理徐凤玲说。

“黑河自贸片区为无法来到这里登记注册的企业提供‘全程网上办’服务,通过一站式集中受理模式,企业开办时间可缩短至半天左右。”黑河自贸片区行政审批局局长张红说。

商贸流带动人流。自今年2月黑河水运口岸恢复客运功能以来,出入境客流屡创新高。

9月21日,时隔三年后,黑河水运旅检口岸现场迎来首批中国赴俄罗斯免签旅行团。

黑河职工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下称“黑河职工国际旅行社”)组织的两日赴俄旅行团一大早就来到了黑河水运旅检口岸,准备出境相关手续。公司总经理鲍志彤介绍,黑河职工国际旅行社已收到大量出境游预约。

免签证团体旅游业务的开展,使出入境人员数量激增,为稳妥做好中国赴俄罗斯免签旅行团通关保障工作,黑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提前加开旅行团专用通道,实行旅行团预申报制度,确保旅行团通关顺畅、便捷。

来自黑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及黑河海关的数据显示,2月22日至9月21日,黑河水运旅检口岸出入境旅客超过17万人次。

为给出入境旅客提供安全快速、便捷顺畅的运输环境,黑河市口岸办等部门优化出入境旅客通关监管流程,实现无异常旅客“即来即走”通关验放,提前掌握出入境旅客、交通运输工具动态信息,预判客流高峰。

在黑龙江畔,跨境索道等设施正在加紧建设。宋岩介绍,借助不断完善的软硬件,黑河还将充分发挥区位、通道和政策优势,持续深化对外经贸合作,加快开放步伐。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