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再聚首:电影策展人和这个时代

tomorrow≈
阅读

十年再聚首:电影策展人和这个时代

奇爱博士按:

最近我与三位电影策展人老友——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中国选片顾问、平遥国际影展选片人吴觉人、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策展人杨洋,以及《记忆》的联合制片人谢萌齐聚SKP RENDEZ-VOUS书店,从影片出发,聊了聊小众艺术电影如何通过不同途径在大众市场中扩大影响力的话题。

这次聚首是难得的,也是与杨洋的一次微信沟通中得到的启发和灵感。

十年前的那个冬天,我们四人首次相聚在百老汇电影中心的库布里克书店,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那时吴觉人还在上海工作,我在资料馆,杨洋入职了百老汇,谢萌就职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资料馆、百老汇、尤伦斯,是当年北京艺术电影放映最活跃的三个代表性机构。

不知不觉,十年就过去了。岁月在我们的身上留下了痕迹,作为电影行业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我们有些地方变了,但对于电影的拳拳之心丝毫没有改变。

今天刊发此文,不光是对交流现场纪录,希望给有志于从事电影策展的朋友一些启发和激励——小众电影,大有可为;另外,谢萌、吴觉人都在策展之外,进入到电影制片领域。尤其谢萌作为制片人与陈哲艺合作的《燃冬》昨天刚刚在“七夕”首映,在此也向大家隆重推荐。

祝愿各位朋友前程似锦。也祝愿每一位爱电影、希望未来从事电影工作的读者心想事成。

四人于2013年的合影

2023年的活动现场

单片突围:精准度与话题性

阿彼察邦导演的影片《记忆》自全国艺联专线发行后,国内观影人次超过六万,共获得254万票房,成为该片全球票房之首,且有三万余人在豆瓣平台打出7.6分。

对国内艺术电影市场而言,这无疑是亮眼的成绩,再加上影片风格的实验性,《记忆》能够在端午和暑假两个热门档期中拥有一席之地,甚至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破圈之势,可以说给艺术电影的未来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

一部艺术电影如何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存活,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精准”二字。制片人谢萌在初看剧本时,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只属于阿彼察邦的电影,只有“邦式”影像才能将其魅力和艺术性进行最大化呈现。

谢萌认为,“《记忆》在创作过程中,阿彼察邦就已经走出了之前的小众思维,比如第一次离开泰国拍片,与好友蒂尔达·斯文顿合作,都使影片本身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度。”

但是,“邦式”影像风格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小众中的小众,哪怕是在艺术氛围浓厚的法国,影片在发行上也存在难点。

在这方面,美国独立电影发行公司NEON率先为《记忆》打开了市场,“如果按照阿彼察邦以往的作品来看,想要在北美发行是非常困难的。幸运的是,《记忆》在拍摄过程中,北美地区的版权就已经卖给了NEON,他们的加入让影片的市场得到了拓展”。

《记忆》工作照

另一个特殊之处在于,《记忆》只做院线发行,拒绝了蓝光、流媒体等所有VOD路径,一方面原因是基于影片自身的特性,正如策展人沙丹所言,“《记忆》是一部诉诸于视觉和听觉的电影,尤其是听觉,观众在电影院听到‘砰’的一声时所产生的独特感受,是线上平台或其他播映设备难以复刻的”。

另一方面,谢萌表示“不做VOD这件事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话题性,能够通过事件营销提高影片的关注度,让大家更有冲动到电影院观看”。

对于国内市场的出色表现,监制贾樟柯无疑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记忆》定档以来,贾樟柯在各类线上平台和线下活动中倾力推荐,如录制VCR、微博积极互动、参加映后交流、与阿彼察邦远程连线等,不遗余力为影片造势。

谢萌提到,“贾导的加入不仅扩大了影片在国内的影响力,让很多阿彼察邦的影迷走入电影院,还有很多对艺术电影感兴趣但之前并没有看过阿彼察邦的观众,也因为受到了贾导的感召,前来体验这种与众不同的影片”。

首映礼上来自文学、诗歌、音乐、电影、建筑、绘画等各界的“贾樟柯亲友团”观影感受分享,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影片的潜在受众。

《记忆》首映礼,贾樟柯与阿彼察邦对谈

此外,以“入梦入幻”为slogan,打着“治疗失眠”口号的“睡眠营销方式”,为影片本身带来了很高的讨论度。

承认闷片属性,释怀在电影院睡着的尴尬,强调对影片的感受而非理解,《记忆》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艺术电影的“祛魅”,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如谢萌所言,“在艺术电影的发行方面,需要注意不同地区的本土化方式,从而在精准触达目标群体的同时,找到更多潜在受众”。

影展破圈:一点点坚持和一点点妥协

如果说一部艺术电影的发行过程是在为影片找到适合它的观众,那么集合了多部艺术电影的展映活动更多是在为观众找到优质的电影。

《记忆》上映期间,由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联合数梦DDDream举办的“莫里康内配乐电影展”全国巡展北京站顺利举行,十天八部影片的十五场放映活动满足了影迷对大师经典的渴求,也让很多人意犹未尽。

此次展映的开幕片《音魂掠影》是这一活动的缘起,影片自2021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首映之后,出品方之一的泽东电影公司就有意将其进行发行,但囿于种种原因并未如愿,只好将版权分别卖给香港百老汇和数梦DDDream,再加上2022年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与数梦DDDream联合主办的“维姆·文德斯电影回顾展”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和票房,才有了这次“莫里康内配乐电影展”的落地。

策展人杨洋表示,“这个影展和我们平时的策展不太一样,有一点小规模全国发行的感觉,虽然体量非常小,但至少有十个城市的影迷有机会在大银幕上好好欣赏。”

《音魂掠影》映后导赏

但大多数观众不知道的是,此次多城巡展活动来之不易。自2014年以来,相关部门“将地方对等交流互办单一国家电影展映活动审批职责下放省级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这意味着策展机构只能依规举办单一国别影展,若影展涉及多个城市,则需要到各自相应的省级行政部门审批。

因此,本次巡展在选片方面用意大利主题进行包装,除纪录片《音魂掠影》外,还囊括了由莫里康内配乐、莱昂内和托纳多雷两位导演执导的多部经典之作。

另一方面,对民营电影机构而言,举办多城巡展要付出的时间、人力、版权、物料等成本,与艺术电影在不同城市的票房收益难成正比。因此,目前由民营电影机构主导的影展活动大多在单个城市展开。

但杨洋认为,无论是关于莫里康内的纪录片《音魂掠影》,还是由他配乐的《镖客三部曲》《天堂电影院》等作品,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值得在大银幕上体验的经典,所以希望能让观众体面地去观看、去缅怀”。

“莫里康内配乐电影展”经由北京站的放映已经收获了很好的口碑,也给接下来广州、深圳、佛山等地的展映活动提供了经验和信心。

程耳、李路、雷献禾等多位导演都曾说过,永远不要低估观众的欣赏水准和审美判断,内地市场的人口基数也决定了艺术电影的受众数量必然远远高于欧洲国家,因此,在北上之外的城市长期培育观众是艺术电影宣发推广的路径之一,“我们可以把每个影院看成一个艺术电影机构,要逐步盘活自己的观众群,了解他们的消费习惯,直到他们认可你的品牌,相信你选择的影片一定是值得观看的”。

电影节推手:不同场域中的不同价值

不同于艺术电影的单片发行和组合展映,电影节作为艺术电影的推手,更多承担的是对整个市场和产业的责任。

选片人吴觉人在加入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之前,是平遥国际影展策划团队的一员,此前也曾任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主管,他认为“每个电影节都有自己的场域,要看影片是否适合那个场域,才能更好地展现出自身的某种价值”,艺术电影本身对于丰富电影题材、探索影像表达、拓展电影边界等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吴觉人希望“华语艺术电影能通过电影节这个平台走向市场,给市场一点刺激,丰富大家对于影像的理解”。

不过,电影节也需要为“带有强烈个性和特质”的新片承担某些口碑方面的风险,《伊比利亚的派对》《荒野咖啡馆》等片近似于当代艺术的影像实验,亮相平遥后却遭到“群嘲”,争议极大的豆瓣评分也使影片在后续的市场发行环节遇到困难。

吴觉人表示,“选片并不是单纯依靠个人口味,还有很多其他理由,不过有时候也会反省,是不是应该这样去挑战观众的接受度”,但他还是认为,“当影片能够通过电影节体现出它的一部分价值时,就是它的意义所在”。

2021年,《宇宙探索编辑部》在平遥国际电影展爆火,拿下场刊最高分,获得藏龙单元最受欢迎影片等四项大奖,并凭借超高口碑成为隔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开票后最快售罄的影片之一,上映至今仍保持豆瓣8.0的高分。

这种全方位的成功让吴觉人感到惊讶,但影片的口碑和豆瓣评分确实正在反向渗入艺术电影走向市场的各个环节。

策展人沙丹以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为例,“每个月的片单出来时,影迷马上就开始做表,按评分从高到低排序,很多评分7分以下的电影都很难吸引观众的兴趣”。观众对豆瓣评分的笃信正在有意无意间影响策划团队的选片,也让自身一度在面对很多不曾了解过的影片和影人时产生怀疑。

对此,杨洋提到“欧洲艺术电影的观众不太看重打分平台,尤其是这个平台并非官方或权威机构,所谓的分数仅仅是网友评价的结果”。

或许也是因为如此,如何让不同风格的艺术电影让大众接受对吴觉人而言还是个问号,“我最近也在探讨各种可能性,这些年感觉很多时候的难点并不在于观众是否接受,而是怎样让他们走进电影院,贾樟柯导演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幕后玩家:是掌舵人,也是服务者

无论是艺术电影的单片发行,还是成体系、有主题的电影节展活动,都需要幕后主导人具备多种素养,才能在好的作品和市场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

谢萌在做制片发行工作之前,是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电影策展人,他认为做艺术电影的推广工作一定要有分享欲和资源调配的能力,“策展工作是非常具体和细致的,是一个服务项目,内容当然是关键,但更需要利用好手中的资源把它传递出去,不是大家想象的站在聚光灯下和导演、制片觥筹交错”。

2013年,谢萌在尤伦斯艺术影院策划了“克里斯·马克一日谈”活动,用“马拉松式放映”的形式在一天内展映克里斯·马克的7部作品。除了影人和影片本身的吸引力,活动本身也在创造一种体验,“这就需要跟很多部门配合,包 括宣传、安保、餐饮等等,和这个体验相关的所有资源都需要去调配”。

对吴觉人来说,“沟通感”是策展工作最重要的部分,一方面是通过电影和观众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则是电影本身的异业碰撞。

在上海电影博物馆任职期间,吴觉人曾组织策划以“农业·生态·有机社会”为主题的放映活动,通过我国不同时期与农业有关的科教片、新闻片、纪录片,回顾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社会和城市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最希望做的事情其实就是打破那些条条框框,不断寻找新的东西去刺激观众,通过很多见都没见过的电影题材或形式,跟陌生的观众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杨洋认为,“适应性”是做这一行最需要的能力。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建立初期,杨洋需要独自完成影展活动的策划、报批、主持、场控等全流程工作,从一人为阵到团队作战,十年来的每一天都像在“升级打怪”。

“可能只有不到百分之三十的时间在做内容策划,这是最幸福的部分,剩下的百分之七十用来解决各种问题,不仅需要迅速作出反应,给出解决办法,还要尽可能不伤害内容本身,让整个环节中的每一方都满意”。

此外,做艺术电影的推广还需要一点“使命感”。包括香港在内,全国四个百老汇电影中心的负责人恰好也是各自城市的本地人,大家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多元化的内容呈现在家乡的银幕上,“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乡人,能够让他们在一个短短的影展活动或者两三个小时的观影体验中,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这也是一点理想化的期待”。

吴觉人担任制片人的《逍遥游》

策展人沙丹曾在多个场合中提及“折衷主义”的策展方式,一场艺术电影活动需要在现有的规则之下进行取舍,在自己想做和自己能做的事情之间达成平衡,最终用一种能让大众接受的方式呈现出相对专业的内容。

当下,暑期档电影票房大热破历史最高记录,2023年整体票房突破400亿,多部中外电影竞逐市场;同时,2023秋冬季的各类电影节展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冲刺当中,“莫里康内配乐电影展”广东三城业已启动。

由谢萌担任制片人的《燃冬》已在昨天8月22日“七夕”公映,当天斩获1500万电影票房;吴觉人担任制片人的《逍遥游》入围圣塞国际电影节新导演竞赛开幕影片,此刻也在稳步推进。

这些影片或活动都正在面临或即将面临来自不同层面的各种挑战,但也正是因为这些挑战,艺术电影走向广阔天地的过程才更具价值与意义。

/ 关于SKP RENDEZ-VOUS /

SKP RENDEZ-VOUS,一处包含新概念书店、时尚创意西餐、生活好物、艺术展演与文化沙龙的跨界组合。

她的构想始于书店、但不止于书店。她以全球视角寻觅文化、艺术、设计、生活方式等领域的最新动态,为野心勃勃的生活家、知食分子与时尚人士提供永不过时的创意与灵感。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