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一个看起来很合理但其实没必要的设计

一字兰舟
阅读

16:9,一个看起来很合理但其实没必要的设计

16和9这两个数字就好像鱼香和肉丝,糖醋和里脊一样,几乎要成为一种固定的组合。这是由于16:9是显示面板宽高比的绝对主流。但是你有思考过,为什么是16:9吗?或者说,其他比例的屏幕难道就真的没有16:9优秀吗?

16:9这个比例来源于电影。但如果让你凭空设计世界上第一块屏幕,它肯定不可能是16:9的,大概率会是正方形的。事实也是如此,最早的无声电影画面比例就是1:1,因为胶片是正方形的。在录音技术发明之后,每一帧胶片下方就被留出一部分空间用来记录声音,电影的画面就变成了4:3的比例。

在上个世纪50年代,由于电视机的普及威胁到了电影工业的发展,电影界就想出了一种很巧妙的办法来对抗电视的竞争。他们推出了16:9的宽荧幕格式,让观众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可以看到比电视上更多的左右两边的内容。为了在4:3的胶片上记录宽屏图像,电影业界甚至诞生了变形宽荧幕镜头这种神奇的装备并沿用至今。至于为什么宽屏是16:9,至今也没有确切的说法,只是第一家厂商这样做了,后期就成了电影业界的标准了。

既然16:9已经成为电影的标准,为什么不把电视做成16:9呢?这是因为受限于CRT的成像原理,如果要把屏幕做成长方形,阴极射线管的玻璃壳就必须呈椭圆状,生产难度极高,4:3已经非常接近工艺的极限。因此在平板显示技术诞生之前,电视、电脑显示器几乎就没有16:9的型号。哪怕有,也不是大众消费品,索尼的末代CRT机皇就是一款16:9的产品,售价高达4000美元。

进入平板显示器时代之后,16:9在短短几年之间成为电脑显示器的绝对主流,除了显示器之外,由于欧美国家在90年代就把高清电视的画幅比例标准定为16:9,该比例也成为了电视机的标准比例,沿用到今天。

我们在选购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的时候,从来也不会思考16:9的比例是否真的适合我们。毕竟电脑厂商、销售人员不断地给我们灌输“16:9看电影没有黑边”这样的观念。的确,在屏幕分辨率普遍还是768p、1080p的时代,在寸土寸金的屏幕上显示两条大黑边,简直就是糟践了宝贵的像素点。

种种迹象表明,业界和消费者都在不断尝试更多样化的像素比例。例如带鱼屏以及现在全面屏手机带来的拉长屏幕,他们的比例都不再是16:9。iPad的4:3、Surface的3:2、MacBook以及现在不少轻薄本采用的16:10屏幕都似乎在宣示16:9并不是屏幕比例的最优解。

虽然我没有证据,但是我还是想说,16:9的屏幕规格很可能是厂商为了降低成本而采用的。同样对角线长度的屏幕,如果采用3:2的比例,其面积将会比16:9的屏幕大上6.7%。也就是说在理想状态下,用同一块超大面板来切割15寸屏幕,16:9可以比3:2产量更大 。

虽然更“高”的屏幕会在我们观看电影时产生黑边,但随着显示器、笔记本屏幕的分辨率上升到2k、4k级别,全屏显示、点对点显示已经无关紧要。在笔记本和平板中,有着更方正比例的屏幕可以在同样便携的机身中,塞下能显示更多内容的屏幕。无论是网页还是我们日常使用的办公软件,都是以纵向滚动的信息流为主,16:9这种偏向娱乐的比例,迟早会被淘汰。

我认为16:9的屏幕在市场中占比将会逐渐缩小,但这并不意味着3:2会是正解。相对较高的屏幕比例会更加适合于移动设备,人类史上第一台笔记本的屏幕像一根香肠一样,这种设计没多久就被抛弃了。

头铁的东芝企图在30年之后重现这种惊人的屏幕比例,推出了U800W,结果被市场狠狠地教育了一波。

而对于有多窗口工作需求的人,或者需要使用视频剪辑软件、音频剪辑软件这种横向信息流场景的用户。超宽比例的带鱼屏显然更加合适。在以后新出的电脑中,16:9很可能不再会是厂家必须遵守的黄金准则,根据产品调性选择合适的屏幕才是正道。全面屏手机已经说明了厂商可以完全无视16:9的比例,如果全面屏技术有一天普及到笔记本上,回头看看现在的16:9屏幕,一定会觉得这是有点愚蠢的设计。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