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中,没有人是孤岛

东西南北客
阅读

暴风雨中,没有人是孤岛

(原标题:暴风雨中,没有人是孤岛 | 新京报专栏)

灾难每每让人心痛,也每每考验人性、磨砺意志、擦亮品性。

▲2023年7月31日,北京市消防救援支队在房山区开展救援。图为消防队员怀抱老人离开积水区。图/房山消防

文 | 黄羊滩

难测最是风风雨雨。

对于很多北京人来说,2023年的盛夏,注定会被永久记住。

彼时,风急雨骤,天地之间白茫茫一片,山谷之中山洪发出阵阵轰鸣,列车被逼停,汽车被冲走,房屋泡在水中,街道变成河道……当看到冲锋舟上获救者劫后余生的神情时,很多人才意识到,之前在朋友圈调笑“杜苏芮”,有些轻飘了。

这一轮降水实在太大了。来自北京市气象局的数据显示,此次降雨量极值为744.8毫米,比照北京市600毫米左右的年平均降水量,三天下的雨比往常一年下的雨还多。这也是北京地区有仪器测量记录140年以来最大的降雨量。

面对滚滚山洪,人们表现出了强大的力量。暴风雨中,没有人是孤岛;艰难时刻,总有一束光照亮你。爱是行动、是牵挂、是守望相助,答案就在风雨中。

在这次灾情中,我们看到了房倒屋塌、断路断水的惨状,更看到各级组织坚如磐石撑起一片天的坚强,看到子弟兵闻汛而动践行人民利益至上的果敢,看到民间救援队涉险救人的勇毅,看到各行各业救人自救的自觉。

这些勇敢的举动,是“厚德”的最好体现,也与这座城市德泽育人、容载万物的城市品格高度契合。

暴雨当前,基层干部站了出来

“我们动员村干部、企业负责人,组织大家自救,把不能自理的老人安置到避险点,专人照看……”暴雨初歇,当救援人员徒步来到一度失联的门头沟区水峪嘴村时,一位满脸疲惫的老人正坐在铁轨上休息。此前,老人已带领村民用铁锹给伤员和老人铲出了一条救援路。

老人是水峪嘴村党支部书记胡凤才。此间地处京西古道,平日里,西风古道是绝美风景,此次却成了洪水肆虐的通道。年已六旬的胡凤才在此次救灾中想在前面、挺在前面,最大限度挽救灾害损失,凸显出基层组织的坚强堡垒作用。

水峪嘴村有近600名村民,大多数在暴雨红色预警发布前就离开村子自行避险了,暴雨发生时还剩下200人左右。胡凤才和16位村干部、村内公司负责人组成工作专班,为剩下的村民提供饮食、安全保障,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都得到了很好安置。

▲2023年8月2日,北京门头沟妙峰山民族学校临时安置点,村民在休息。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水峪嘴村是此次北京山区抗洪抢险的一个缩影。因为特殊的地形地势,这些年来,门头沟、房山每年都是夏季暴雨重点光顾的地区,加之这两地的河谷地带既是行洪通道,也是交通线和人口聚居区,当洪水量超出河道行洪能力时,必然洪水泛滥。

暴雨当前,很多像胡凤才一样的基层干部站了出来,主动作为,成了救灾的主心骨,在危难时刻,稳住了人心,凝聚了民心,增强了信心。不要小瞧了这些村干部的振臂一呼,他们长期与老百姓生活在一起,大家信赖他们,愿意跟他们在一起,所以行动的协同力很高。

此次暴雨来势很快,大雨落下来没多久,就迅速形成地表径流,众多径流汇集在一起,山洪暴发,间不容发。这也是对各个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责任感、判断力、沟通力和执行力的一次大考。

据披露,在此次暴雨灾害中,房山区有河北镇、南窖乡、霞云岭乡等7个乡镇共62个村通信信号中断;门头沟全区大部分处于通信中断状态,仅妙峰山镇就曾有17个村受灾失联。当此之时,外部的救援力量很难及时赶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村干部的全力作为,一个个散落的村庄才不至于失序。

也不仅仅是各个村庄,我们看到,此次暴雨中,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战斗的集体,都在基层组织、党员干部的全力运行下,各自为战、协同作战,表现出勇于担当、勇于作为的精神面貌。

政府治理的基础和触点在基层,关键则在人。尤其在灾情暴发时,各种信息不明,传言满天飞,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就是实打实的旗帜。也唯有充分发挥各个层级的作用,才能尽快稳定人心,最大限度降低损失,并在最短时间恢复正常秩序。

被困列车,就像一个小社会

“我也是别人家的孩子,因为穿了这身衣服,我得对得起大家!”很多人都记住了这位可敬的女乘务员。

她叫赵阳,是K396次列车一名兼职值班员。网上流传的短视频里,她那带着哭腔的嘶喊,在那些猝然被困的旅客那里,在无数为之揪心的国人心中,不啻是一道天籁清音。有这样的工作人员在,让人心里踏实。

列车被困,赵阳冒着大雨下坡去领物资,她说:“这是我第一次遇到这么大的雨,我也怕,怕孩子失去妈妈,但我不能慌,我做的这一切,值得!”

赵阳只是此次受暴雨影响列车上的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7月30日中午,丰沙线部分线路中断后,K396次列车、Z180次列车、K1178次列车,分别被紧急扣停在北京门头沟的落坡岭站、安家庄站、沿河城站。在这里,各方协力谱写了一曲救援保障的壮歌。

部队官兵、社区人员、志愿者、乘务员、村民,都来了,每个人都倾力相助,尽最大努力保障乘客的安全和生活需求。行动不便的老人,参加夏令营的孩子,进京求医的病人……每个人都在这场突发灾难中被照拂。

▲2023年8月3日,丰沙线沿线的安家庄站Z180次、落坡岭站K396次最后一批因水灾滞留旅客乘转运客车顺利抵达北京丰台站。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这些暴风雨中的车厢,就成为此次北京特大暴雨的一个典型场景。车厢就像一个小社会,大家一起努力,凝聚起克服困难的心气;车厢也是一个力量源,传递着奋斗、抗争的力量。

什么叫众志成城、不怕困难、坚韧不拔?透过小小的车窗,都可以看得见、触摸得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只不过,每临大事,很多人身上就会迸发出灿烂光华,点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抗洪救灾是一个系统工程,人员需要转移安置,物资需要协同配置,险情需要综合判断,所有人的生活也需要有序保障……所有这些,通过此次感动全网的滞留铁路大救援,完美地做到了。正是有了这样的动员协同能力,我们才能一次次战胜困难,迎难而上。

不管“摊子”大小,道理是一样的。此次迎战暴雨,北京市全力应对,从7月29日17时30分升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到8月2日7时30分解除暴雨黄色预警,全市处于暴雨红色预警时长为61.5小时。如此滚动式全时段预警,值得肯定。灾情发生后,更是全城紧急动员,举全市之力抢险救灾,可圈可点。

挺身而出,他们都是普通人

“我也怕回不去。但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别人遇到我有困难,也会救我。”在网上被称为“铲车侠”的刘兵一口京腔十分流利。

7月31日上午8时,房山区青龙湖镇北车营村暴雨倾盆,一家三口被困洪流。刘兵开着铲车逆流而上,顶开淤泥和障碍物前进,用铲斗将两个大人和一个孩子送至安全地带。其间,洪水一度没过了铲车轮胎。他说:“害怕了也没招了,因为我是一条命换三条命!”

▲2023年7月31日,刘兵开着铲车,在房山的洪水中救人。图/网传视频截图

像刘兵这样的热心肠汉子,太多了。一个开着车灯为行人照亮马路的普通人;一个个不顾个人安危前来解救的邻居;一位位24小时日夜值守桥梁的工作人员……很多人都没有留下名字,他们都是平凡的英雄。也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个普通人的主动援手,这次雨灾才能平稳度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无数逆流而上的民间救援者。暴雨有多猛烈,救援就有多艰险,而哪里最艰险,他们就奔向哪里。他们的古道热肠、行动力、专业精神,在此次强降雨抢险救灾中,得到充分展现。每一个被水围困的村民看到他们,都会长舒一口气。这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奉献的表彰。

一次次义无反顾的冲锋,一场场不顾安危的救援,向水逆行的英雄们为他人纾了困解了危,自己却作出巨大的牺牲,有人甚至献出了生命。

就在此次救灾中,北京房山蓝天救援队王宏春、刘建民两名队员被急流冲走,不幸牺牲。刘建民在队里的代号是“追梦人”。诚如斯,他和队友做到了以生命赴使命,以生命护生命。

▲蓝天救援队队员在北京门头沟洪灾中组织救援。图/新京报我们视频截图

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平凡人。勇敢是一种力量,善良同样也是。而且,善良能引发更持久、更强大的共情力、行动力。这就是守望相助的根基。

他们都是普通人,都是这座两千万人大城的普通一分子,每日都在为生计操劳,过着平凡的日子。他们也都是父母牵挂的儿女,是孩子依赖的爸妈,是大家可信赖的朋友。然而,一旦遇到大事,他们身上善的火种便闪耀起来。

这种从自我到利他、从小我到大家的连接,与个体的修养有关,也与一座城市所孕育滋养的精神品格有关。因为有爱而义无反顾,因为有爱而无私奉献。他们是一个社会的守望力量。

当下,北京市已解除暴雨黄色预警,这一轮特大暴雨终于过去了。接下来的灾后重建,还有很多重任要一一担当。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也不会忘记灾难来临时那些逆行的身影,不会忘记危急关头那一条条温暖的臂膀,不能忘记那么多陌生人的牺牲。

灾难每每让人心痛,也每每考验人性、磨砺意志、擦亮品性。每一次灾难过后,除了一地狼藉,也会升华宝贵的精神价值,激发人、鼓舞人,并汇聚成同情心、同理心,引领人们继续勇敢前进!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