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导演为什么一定要大幅度的魔改历史?只因为两个原因

最美可是初遇见
阅读

长安三万里导演为什么一定要大幅度的魔改历史?只因为两个原因

今年暑期档电影,要说最火的国漫电影是哪部,那当属由追光公司制作的长安三万里电影了。不过这部电影虽火,甚至于已经火出圈外,票房更是已经破10亿,但是却也引来了很大的争议。

很多人尤其是历史爱好者纷纷指责长安三万里在大幅度改编历史,更有人说这应该说是魔改历史才对,完全不按照真正的历史来。那么问题来了,长安三万里导演为什么一定要大幅度魔改历史?看看就懂了。

一,只因为两个原因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讨论,有人就直言,明明是以历史为题材的电影,不是架空电影,却非要魔改历史,这不是误人子弟吗?这样的电影就该下架。但是在我个人看来,导演之所以魔改历史,是有原因的,而且只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长安三万里电影导演要展示的不只是高适和李白,还有长安乃至于整个大唐。但是历史上的事件实在太多了,名人也太多了,偏偏时间线又很散,人物之间的交集也不怎么紧密。如果严格按照历史来,那么很多事很多人都无法容纳进电影里面,所以这就需要大幅度魔改历史。

典型的就是长安三万里电影里面出现的48首诗,这48首诗创作的时间不同,人也不同。如果按照历史来,那时间跨度未免太大了,也很影响观感,所以就要做改编,不能完全按照历史来。

第二个原因就是通过改编历史让电影变得更有趣更耐看更有深度。比如高适,电影里面导演让他在青年的时候就出场了,通过抓捕盗贼一事让他和李白相识。

但是历史上高适认识李白的时候非常晚,那个时候高适已经四十岁了,已经成为一个中年人了,但是事业未建,家庭未成,人生可以说一片黯淡,前途也是如此。

而且真说起来,李白和高适认识是通过杜甫的介绍,那个时候高适去了洛阳,杜甫就生活在洛阳,恰好李白也去了洛阳,于是杜甫高适李白三人得以认识,还一起去游梁园。

但是要是按照历史来,安排高适四十岁的时候认识李白,那就未免有些无趣了,很多人对于一个中年大叔高适只怕会无感,甚至于不喜欢。导演让高适年轻的时候认识李白是对的,这样观众就会喜欢上年轻的高适,之后看到电影结尾,更会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大器晚成,什么叫大唐历史上第一位因为军功封侯的诗人。

要是没有年轻时候的高适,没有和李白的才华横溢对比,那么就显不出高适的大器晚成了。所以历史上高适李白认识是在洛阳附近的梁园,电影里改成高适和李白提前认识了。

此外还有很多对历史改动的地方,但是在我个人看来,是好的改编。比如大唐名将哥舒翰历史上是投降了安禄山叛军的,但是电影里面却把哥舒翰给大大美化了,让观众知道他的忠诚他的勇敢,更知道他已经七十多岁了,还重病在身下半身瘫痪,但是都这样了,当皇帝的命令下达的时候,他依然义无反顾拖着病体为国征战。

电影结尾,李白因为参与谋反被打入监狱性命不保的时候,高适自己不好救他,于是就托付郭子仪救李白。但是历史上高适可没有救李白,反选择了明哲保身,但我觉得电影的改编很好,很有人情味,也突出了高适和李白的友情,也因此让很多对历史不是那么了解的观众喜欢上了高适,也喜欢上了这部电影。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