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云南 • 品美食:文献名邦——大理

柒年择夏瑾凉安
阅读

游云南 • 品美食:文献名邦——大理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滇西。大理曾经是南诏国、大理国的都城,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内气候四季如春,更有洱海、苍山交相辉映,景色如画,它的风光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风花雪月”,即“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大理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迹和民族文化村寨很美、很有韵味。在南诏、大理国时期,统治阶级重视对外贸易,积极学习外来文化,使大理地区文化、经济空前发展,成了融合多种文化、思想的文化圣地,被誉为“文献名邦”。大理白族世代聚居于苍山洱海间,白族饮食文化是大理饮食文化的主流。

游大理美景

01.南诏国、大理国故都——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又名叶榆城、紫城,坐落于苍山和洱海之间,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境内人文景观令人惊叹,文物古迹众多,古城楼、古庙宇,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依旧保存完好。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历史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承载着大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是大理旅游核心区。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城楼雄伟,风光秀美。古城外有条护城河,城内街道都是南北、东西走向,是典型的棋盘式布局,素有九街十八巷之说。古城的建筑为清一色的青瓦屋面,显得十分古朴。现在仅存南“承恩”、北“安远”两门,南城门可以登临远眺。连通两门的是贯穿古城的南北大街——复兴路,复兴路西侧与之平行的大街是博爱路,是大理古城和下关之间的交通要道。悠久的历史为这里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城内还留有杜文秀帅府遗迹,宋湘“种松碑”等古迹,足可一览前人风采。

复兴路

城内流淌着清澈的溪水,到处可见古朴典雅的白族传统民居,这里居民都有在庭院内养花种草的习惯,所以有“家家流水,户户养花”的说法。洋人街在古城享有盛名,每当夜幕降临,游玩了一天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汇聚到这条街上来。这条街上自然归真的小店、酒吧、客栈,显得安详轻松,充满了东方文化色彩和情调。

洋人街

02.大理最上镜的代表景观——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以北1.5公里的苍山应乐峰下,背靠苍山,面临洱海。依山傍水、峰峦叠翠、环境清幽,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汉传佛教单体寺院。崇圣寺是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兴建的一座颇具规模的佛教寺庙。崇圣寺始建于唐南昭,鼎盛于宋大理国,至明万历年间达到空前规模。金庸先生所著《天龙八部》中所描绘的“天龙寺”即指古时候的崇圣寺。

崇圣寺三塔

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组成,呈鼎立之态,远远望去,卓然挺秀,是苍洱胜景之一三塔的主塔名为千寻塔,高 69.13 米,为方形 16 层密檐式塔,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崇圣寺三塔布局齐整,保存完善,外观造型相互协调,是我国南方最壮丽的塔群。

千寻塔

03.炎天赤日雪不容——苍山

苍山位于大理市洱海西岸,地跨大理市、漾濞县、洱源县三县市,又名点苍山,因山顶终年积雪、四季点白而得名,被称为“炎天赤日雪不容”。古时称为熊苍山、玷苍山。苍山是云岭山脉南端的主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十九座山峰由北而南组成,东临洱海,西望黑惠江,北起洱源邓川,南至下关天生桥,从南到北全长约50公里,东西宽约24公里,如一道绿色屏障,雄峙于洱海西岸。苍山共有十九峰,两峰夹一溪,一共十八溪,溪水东流,注入洱海。

苍山

苍山景色以雪、云、泉、石而著称。经夏不消的苍山雪,是大理“风花雪月”四大名景之最。皑皑苍山雪,素裹银装,在阳光照耀下,洁白晶莹。苍山的云更是名传遐迩。云聚云散,有时淡如轻烟,有时浓如泼墨。在变幻多姿的云景中,最神奇的却是“望夫云和玉带云”。苍山的泉也有名,十九峰中海拔在3800米以上的峰顶有不少高山冰碛湖泊,这是第四纪冰川留下来的。苍山的石,驰名中外。苍山孕育了大理石,大理石就是苍山的魂。这种瑰丽的奇石,世界许多地方都有,独大理的最奇美,且开发得早,因此全世界凡此奇石均称为大理石,大理也因石而名扬天下。

大理石

04.银苍玉洱——洱海

洱海位于大理市区的西北,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洱海北起洱源,长约42.58公里。洱海古代文献中曾称为叶榆泽、昆弥川、西洱河等,是一个风光明媚的高原湖泊,西有点苍山横列如屏,东有玉案山环绕衬托,“水光万顷开天镜,山色四时环翠屏”,素有“银苍玉洱”之称。

洱海

从高空往下看,洱海宛如一轮新月,静静地依卧在苍山和大理坝子之间。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泛舟洱海,那干净透明的海面宛如碧澄澄的蓝天,给人以宁静而悠远的感受,有“船在碧波漂,人在画中游”的诗画一般的意境。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中的“月”指的便是洱海月。湖内有“三岛”“四洲”“五湖”“九曲”之胜景。三岛:金梭岛、赤文岛、天儿岛;四洲:青莎鼻、大贯础、鸳鸯、马帘;五湖是:南塘湖、北塘湖、联株湖、龙湖、波洲湖;九曲是:莲花曲、大激曲、皤肌曲、凤翼曲、萝肘曲、牛角曲、波垠曲、高岩曲。洱海还有许多美丽的海湾,其中较大的有海东湾、挖色湾、康榔湾、双榔湾。洱海附近有白族渔村,电影《五朵金花》反映的就是那里的生活。

洱海月

05.茶马古道唯一幸存的古集市——沙溪古镇

沙溪在剑川西南部,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域东南部,金庸先生笔下的"南天瑰宝”的石宝山也在这里。沙溪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坝子,气候宜人,物产丰饶。沙溪古镇的历史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鳌峰山古墓葬群、沙溪东面华丛山铜矿遗址说明公元前400多年,沙溪就形成了以黑惠江为中心的青铜冶炼制作基地,沙溪先人在那时就拥有了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成为云南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沙溪处于大理、丽江之间,是滇藏茶马古道上一个陆路码头,再加上历代开凿,沙溪在茶马古道上成为贸易集散地和佛教文化活动中心,可谓显赫一时。

沙溪古镇

沙溪以白族为主,汉、彝、傈僳族共居的少数民族居住地,被人们誉为“山美、水美、坝子美、姑娘更美的鱼米之乡和歌舞之乡”。 寺登四方街是沙溪的灵魂与核心,是沙溪商贸交易的地方。存留下来的古戏台、商铺、马店,开阔的红砂石板街面,百年古树、古巷道、寨门等完整地表明这里依旧是一个功能齐备的千年古集市,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专家们也称这里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剑川石宝山以石窟和摩崖造像而声名远扬,包括海云居、宝相寺和石钟山石窟3部分。其中以石钟山石窟最为稀罕,它因山坡上有一大石形如大钟而得名,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誉。

寺登四方街

06.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鸡足山

鸡足山位于宾川县城牛井镇西北约30公里的炼洞乡境内,距大理市 100 公里,是我国的佛教名山,与四大佛教名山峨眉、五台、九华、普陀齐名,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享有盛名,同时又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素有“鸡足奇秀甲天下”“灵山佛都、旅游胜地”“天开佛国”“华夏第一佛山”等美誉,以“四观八景”的奇风异彩名冠于世,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四十四个风景名胜区之一。鸡足山拥有36寺72庵,配合着天造地设的一鸟、二茶、三龙、四观、五杉、六珍、七兽、八景,成为享誉全国及南亚、东南亚的佛教圣地。

鸡足山

鸡足山西与大理、洱源毗邻,北与鹤庆相连,因其山势顶耸西北,尾迤东南,前列三支,后伸一岭,形似鸡足而得名。全山由火熔岩地貌构成,金顶天柱峰,海拔3248米。鸡足山最著名的“四观”就在金顶,东观旭日东升,西观银苍玉洱,北观玉龙积雪,南观彩云南现,昔日徐霞客赞曰:“东日、西海、南云、北雪,四观之中,海内得其一已为奇绝,而天柱峰一顶已萃天下之四观,此不特首鸡山,实首海内矣!”

金顶寺

07.蓬莱仙岛——小普陀

小普陀位于洱海东部海中的一座小岛上,面积只有一个足球场大。相传,观音开辟大理坝子时,在这里的海面上丢下一颗镇海大印,即为小岛,以镇风浪,保护渔民。因此,渔民们在小岛上建观音阁,纪念观音,并把小岛东部的一个渔村取名海印村,将小岛叫作小普陀。小普陀始建于明代,1982年重修,为亭阁式两层建筑。小普陀地处下关至双廊和蝴蝶泉的海面旅游线上,游船到此,都要停靠海岛。

小普陀

08.现代艺术和民族风情相结合的小岛——南诏风情岛

南诏风情岛位于洱海东北部的双廊村对面,为了展示南诏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及雕塑特有的艺术语言,岛上由沙壹母群雕码头、海景别墅、阿嵯耶观音广场、南诏避暑行宫、白族本主文化艺术广场、海滩综合游乐园、太湖石景群落及渔家傲别景共八大景观组成,与独具特色的园林艺术融为一体。登上小岛,一入眼便是一组巨大的石雕,叫作沙壹母群雕。这是根据《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记载的有关大理地区一则神话雕刻而成的。岛上标志性建筑是17米高的汉白玉观音拜弥勒佛的雕塑,观音最大的特点是“蜂腰观音”,这是根据当地出土文物而塑,富有民族特色。

南诏风情岛

09.远眺苍山雪,近览洱海月——双廊

双廊位于洱海东岸,距下关35公里,古称“栓廊”。双廊之南有长约7公里的弧形海岸称为“莲花曲”;北有长约5公里的海湾称为“梦莳曲”,二曲形如长廊,是洱海有名的九曲之中的“二曲”。秀丽的玉玑岛(南诏风情岛)、小金梭岛犹如两只戏水的鸳鸯,拴于两廊之间的丽玲峰下。双廊是东部海岸眺望苍山洱海的最佳位置,这一带的白族村落也远较西岸的清静。

双廊

10.保存最多、最好的白族民居建筑群——喜洲

喜洲位于大理古城以北18公里处,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喜洲是重要的白族聚居的城镇,这里保存着最多、最好的白族民居建筑群,历史上的喜洲镇是南诏的军事重镇,文化比较发达,曾为国家输出了许多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著名景观有杨品相宅、严家大院、侯家大院等,既保持了白族传统民居特点,又结合了中西建筑手法。喜洲严家大院是参观白族民居的一个重要景点,大院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一进大院,有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特色。

喜洲古镇

喜洲村头有两棵北方才见得到的乔木,年代久远。传说这是两棵一阴一阳树,一棵萌发另一棵落叶,周而复始,交替繁荣,一棵结果另一棵永不结果。白族人认为,大青树是一个村庄兴旺的象征,因此又把它称作“风水树”。每当秋天到来,树上就会栖满雪白的鹭鸶,这是喜洲特有的景观。

风水树

品大理美食

01.生皮

大理白族生皮口感细腻,酸辣生香。白族食生皮的食俗历史悠久,最早记载是唐朝的樊绰所著的《蛮书》。其中记载说南诏白蛮“食贵生”。白族人喜食“生皮”。“生皮”色泽鲜艳,爽滑可口,风味独特。2011年,白族生皮制作技艺入选大理州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蘸水是取地道的梅子老醋(或者梅子酱)、野花椒、糊辣子、蒜末、生姜、芫荽、冷开水、白糖、盐巴、酱油、山胡椒一起调制而成。食用时,可直接配上蘸水上桌;也可用生皮、生肉加上当地的水腌菜、茭瓜丝、青笋丝和蘸水拌在一起食用。

生皮

02.巍山扒肉饵丝

巍山扒肉饵丝是巍山独具特色的传统小吃,久负盛名。相传,扒肉饵丝的创始人是南诏国开国元君细奴逻。早年,细奴逻同彝族同胞一起以打猎为生时碰到大火烧山,他们把烧焦了的野猪煮着吃,觉得非常香美。后来他们就经常把猎到的野猪用火烧后再煮着吃,细奴逻还把烧猪肉与饵丝配着吃,久而久之就发展成为今天的扒肉饵丝。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派遣御史严正海和中使王承训协助皮罗阁兼并五诏大功告成,庆祝建立南诏国时,皮罗阁设国宴招待唐使,酒后吃的就是扒肉饵丝。2017年,巍山扒肉饵丝制作技艺入选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巍山扒肉饵丝

03.南诏米糕

南诏米糕,是大理地区白族的传统小吃。南诏米糕颜色多样,香甜可口、携带方便而又充饥解馋。相传,唐代六诏之一邓赕诏诏主的妻子白洁,原居住在洱源县龙碧湖,当初邓赕诏首领迎娶白洁时,白洁亲手制作一甄子米糕在婚宴上宴请亲朋臣民。米糕中间夹着一层红糖象征“百年好合”,上面撒一层红糖寓意“年年鸿运”,作为对甜蜜美好生活的寄寓。后来,以米糕待客成为白族民俗被传承下来。“糕”在白族语境中是“放到高处”的意思。“糕”又与“高”谐音,在白族生活中象征着吉祥如意,步步登高之意。米糕常用于拜神、供佛、祭祖、建盖房屋、婚宴喜庆,象征吉祥如意,祝愿步步登高,是祝福生活美好的意思。

南诏米糕

04.烤乳扇卷

乳扇是云南大理白族的特有食品,形薄如纸扇,色黄白光亮,富含脂肪和蛋白质,吃法方便、多样,也成就了云南“牛奶做成扇子卖”的怪食文化。烤乳扇卷是大理街头最常见的小吃,先将一片乳扇放在烧烤架上,根据需求可以在上面淋上少许糖稀(口味因人而异),然后将筷子的一端与乳扇的一头裹起来,边卷边烤,制作成筒状即可,色泽浅黄,酥脆香甜,奶香异常。

烤乳扇卷

05.喜洲粑粑

喜洲粑粑也叫做喜洲破酥,是大理白族的传统风味面点小吃,因产于大理市喜洲镇一带而得名,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根据徐演老师所著的《老昆明合香楼》记载,云腿月饼和云南鲜花饼都是根据喜洲粑粑的“破酥”来完成制作的,说明喜洲粑粑的历史更为悠久。遗憾的是喜洲粑粑的传承缺乏史书记载。2011年,喜洲粑粑制作技艺入选大理州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喜洲粑粑

06.乳扇

乳扇是主产于大理州洱源县的特色奶制品,在大理市的喜洲镇、下关镇都有出产,以洱源邓川出产的乳扇为佳,民间有俗话“邓川弓鱼美,洱源乳扇香”,说明乳扇是当地人的风味佳馔,云南的怪食文化“牛奶做成扇子卖”也源于此。如今乳扇已成为云南各族群众喜爱的美味食品,成为款待宾客的别具民族风味的名馔。2022年,乳扇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夹沙乳扇

07.永平回族油香

云南制作油香的传统方法,分为制作麦面油香和糯米面油香,麦面油香是用面粉加入红糖水和草木灰制成,反复搓揉后用菜油炸制而成,也有的在面粉中加入适量的油脂成为酥式油香,还有的要在油香中包入豆沙或五仁甜馅成为包馅油香。永平回族油香制作一般是麦面油香。成品表皮酥脆、内里香软。2020年,永平回族油香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大理州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永平回族油香

08.大理酸辣鱼

大理酸辣鱼发源于双廊。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在双廊居住,洱海鱼是当时主要的食物来源。鱼菜肴的制作,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经验积累,渔民们在烹煮鲜鱼的时候放入木瓜、辣椒、豆腐、洋芋等配料,逐渐地形成了这道大理传统美食。2022年,永平黄焖鸡制作技艺列入第五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鱼的鲜甜融入了酸木瓜特有的果香,酸辣可口。

大理酸辣鱼

09.弥渡卷蹄

弥渡卷蹄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著名传统食品,它因形同新鲜猪脚状而得名。弥渡县以汉族居多,历来有加工腌制卷蹄的习惯。弥渡卷蹄形状独特、质地优良、风味别具一格,在全国腌肉制品中,卷蹄被视为稀有珍品,堪称一绝。相传,弥渡卷蹄创制于明代,曾为清朝宫廷名菜,因而久负盛名。1936 年编纂的《弥渡县志稿》记载:弥渡卷蹄是国内稀有的传统特产,已有几百年的历史。2022年,弥渡卷蹄制作技艺列入第五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弥渡卷蹄保存期长,食用时,将卷蹄切成片,冷食、热食均可。它是弥渡民间春节和待客的必备佳肴。

弥渡卷蹄

10.通关黄焖鸡

云南的黄焖鸡独具特色,大理永平黄焖鸡和普洱通关黄焖鸡较为出名。从昆明到版纳沿线,老213国道线必须经过普洱通关镇,通关镇的黄焖鸡非常受欢迎。焖煮,与许多地方烹制鸡肉不同,通关的黄焖鸡非常考验食客的牙口。新鲜土鸡改刀后与生姜、香菇、干辣椒、秘制酱料经过炒制后稍微焖制,汤稠入味后即上桌,配上一碗鸡血煮苦菜汤即可。鸡肉鲜香可口,回味悠长,劲道有嚼头。2022年,普洱通关黄焖鸡制作技艺入选普洱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通关黄焖鸡

11.酸木瓜焖鸡

酸木瓜味道酸爽,具有健脾开胃、治疗风湿的保健功效。云南滇西大理等地均喜用酸木瓜来煮制鸡、鱼等菜肴。木瓜焖鸡是大理白族的滋补药膳菜。酸木瓜焖鸡主要用料为小母鸡、白木瓜等。制作时,将 5月间皮薄肉嫩、酸而不涩的木瓜洗净切片。鸡宰杀去内脏,洗净焯水去腥味,取出切块。炒锅上旺火,热锅入油,下姜丝、蒜片、辣椒炒出香味,下鸡块、白酒爆炒;下木瓜片再炒片刻,注入肉汤、盐、酱油,焖至汁稠时装盘,淋入芝麻油即成。

12.大理砂锅鱼

大理砂锅鱼是云南大理白族的传统筵席名菜。砂锅鱼色彩绚丽,上桌尤沸,令人称奇。鱼肉鲜嫩,荤素俱全因洱海鱼肥大,有的做法只将鱼头装入砂锅,又是一番风味,习称“下关砂锅鱼头”。主要用料为洱海活鲤鱼、带皮鸡块、水发的鱿鱼、海参、蹄筋、鱼肚等制作而成。

大理砂锅鱼

13.油炸地参

野生地参主要分布在滇西北的剑川县。地参是云南大理白族寺庙中传统的斋菜。可炒、蒸、煮、炖、煎炸等食用。民间喜食油炸地参,锅上火下油,至一成热时下地参慢慢炸泡至淡黄色时捞沥;凉后,放入蛋糊中挂糊,油温至四成热时,入油锅复炸捞沥,撒上椒盐上席。炸泡后的地参食法有三:一是将炸泡后的地参凉后磨成白粉,放入白酒中饮用;二是将炸泡后的地参趁热穿上一层蜂蜜,沾上少许白糖,脆香蜜甜;三是吃咸,用蛋糊穿衣复炸上酒筵。

油炸地参

14.鹤庆猪肝鲊

鹤庆猪肝鲊,主产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已有 200 多年的历史。因鹤庆民间最早制作且品质最佳,故而得名。猪肝鲊是白族地区最富民族特色的传统食品之一。每当家里来了客人,主人要蒸上一碗猪肝鲊热情款待,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2020年,鹤庆猪肝鲊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大理州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猪肝鲊色泽鲜红,香咸麻辣,具有体小味深,可口开胃之特点,是佐餐、调味的佳品。食用方法较多,炖、煎、蒸、炒均可,以炖或蒸为佳。可以单独做菜,是佐餐、下酒的美食,也可以配豆腐、鲜香菇、青辣椒蒸吃,或与各种时新蔬菜相炒,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味道更佳。

鹤庆猪肝鲊

15.南诏王宴

南诏是唐朝时以乌蛮族为主,包括白蛮等族在内所建立的政权。南诏王宴为南诏时,南诏王举行祭祖仪式,或逢年过节、出征凯旋犒赏将士的宴席,至今在魏山沿传。一年一度的二月八中华彝族祭祖节,巍山勤劳善良的彝家同胞就用“南诏干妄”祭祀先祖、招待八方来客。在日常,热情好客的巍山彝族同胞用此宴来招待贵宾。南诏王宴是巍山县以当地彝族饮食文化为基础,选取当地自然食材,经加工、提炼、精选精制而成的一席宴,讲述了巍山的悠久历史、秀美山川、灿烂文化和民俗风情,在悦耳的乐曲和优美的山歌声中,众王分宾主落座,侍从依次呈上“南诏王宴”菜肴。南诏王宴的构成南诏王宴三道茶、南诏王宴头菜“三牲”“土八碗”、开胃六碟、珍馐荟萃“冷头双拼”“一品鲜头汤”、扒肉饵丝、烧饵块、青豆米糕、红梨点心、红雪梨。

南诏王宴

16.大理白族八大碗

大理白族八大碗,是当地白族在宴客待客中呈现的一种白族传统饮食文化的表现形式,餐桌为八仙桌,一般8个人为一桌,上8个菜肴,俗称“土八碗”。白族“土八碗”是白族人民根据当地物产,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待客食谱,白族区域各地“八大碗”食谱不尽相同,但都赋予了吉祥美好的寓意。大理白族传统“八大碗”一般由红炖肉、煮酥肉、吹肝腊肠咸蛋拼盘、酿百合、木耳烩豆腐、冻鱼、煮白扁豆、蛋丝煮粉丝等各式当地传统特色菜肴构成。随着地域文化的融合,白族“八大碗”的构成菜肴也不断变化和改良,菜式各异,但吉祥美好的寓意不变。

大理白族八大碗

17.巍山八大碗

巍山,明代设蒙化府,民国设县,1954年改称“巍山”。巍山彝族民间“八大碗”独具特色,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相传,巍山八大碗曾经南诏王室的宫廷菜。当年南诏第六代王异牟寻曾先后派遣大批王室子弟到内地学习中原文化,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正是在那个时期,南诏宫廷菜演变成了八大碗、八加二或八加八的菜式。之后,“八大碗”菜谱流于民间,形成了巍山独具特色的八馔美食。巍山传统八大碗是当地彝族人民根据彝族地区物产为资源,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待客食谱,文化底蕴深厚,为研究当地饮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料。传统巍山八大碗主要由毕摩羊排、坨坨肉、网油焦肝、土司粉蒸红曲肉、黄金酥肉、野木耳粉丝、山水豆腐、鸡血饭八道肴馔构成,每道肴馔都赋予了厚重的文化内涵。

巍山八大碗

18.诺邓火腿

诺邓火腿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特产。制作工艺独特,2017年入选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诺邓天然盐井,有着千年历史,是成就诺邓火腿独具风味的关键。据1992年版《云龙县志》记载:白族每年腊月都要杀年猪,猪宰杀后要按各个部位分割,腌制腊肉供一年食用。诺邓火腿在明清时期就经“南方丝绸之路”出口缅甸、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相传南诏王微服私访,见诺邓火腿用盐泥敷腌,大感惊奇,令人取之,观之色泽红润,让人赏心悦目,食之香味浓郁、满口余香,赞不绝口。

诺邓火腿

19.永平腊鹅

永平腊鹅产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永平县,以味道鲜美、清香醇和而著称,是当地回族人民的待客佳肴和传统食品。这种腊鹅似鸡又比鸡肉肥,似鸭又比鸭肉香,鲜香异常。2020年,永平腊鹅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大理州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煮熟的腊鹅肉,皮色金黄,肉质芳香,肥而不腻,味道鲜美。

永平腊鹅

20.白族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是大理白族人民的一种饮茶文化,饮茶过程赋予了人生哲理,独具特色,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大理白族饮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蛮书》中就有记载,一千年前的南诏时期,白族就有了饮茶的习惯。“三道茶”意为青年时多吃苦,中年才有甜美生活,老年就能回味人生。南诏时期三道茶即作为款待各国使臣的一种礼遇。徐霞客游大理后,对三道茶曾有文字记载:“注水为玩,初清茶、中益茶、次蜜茶”。因三道茶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所以始终广泛流传于大理白族民众之中。每当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宾客临门,白族同胞都要以原汁原味的传统饮茶方式款待宾朋,让客人在“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茶事活动中,品饮茶点、享受茶礼、观赏茶艺、感悟人生。

白族三道茶

我是烹饪与营养老师——食悟者。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转发、点赞、收藏,喜欢食悟者文章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获取更多营养美食及美食文化。本文文字内容为原创,版权归“食悟者”所有,商用需要授权,转发注明出处,朋友圈随意。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