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9点宝妈地铁站里掌掴孩子,但这次我不忍心批评她

脱口告白
阅读

晚上9点宝妈地铁站里掌掴孩子,但这次我不忍心批评她

原标题:晚上9点宝妈地铁站里掌掴孩子,但这次我不忍心批评她

文 | 米粒妈

晚上9点,按理说应该是孩子们的休息时间了,可有一个孩子,仍在地铁站里带着委屈奔波。

这是最近被刷上热搜第一的一个视频。

孩子肩上背着重重的书包,左手提着帆布包,右手拿着琴盒,可能抱怨了几句,就招致了妈妈的一巴掌。

从视频里可以清晰地看见,妈妈的一巴掌让孩子踉跄了几步,被打之后孩子边流泪边努力勾着肩上的书包带。

妈妈拉着孩子的手腕,眼含热泪地教训孩子“满脑子想着玩”。

七八岁的孩子被打得一直哭,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委屈。

评论区里,几乎一边倒地指责着妈妈,有说她“无能”的,还有说她“令人窒息”的......

但这一次,米粒妈真的不忍心批评她。

孩子,终究是父母的第二人生

视频评论区有一句话让米粒妈印象很深刻:“小孩不想着玩想什么?”

“想玩”是孩子的天性,追求轻松更是人性。七八岁的孩子,身上大包小包,刚刚放学就要奔赴兴趣班上课,不喜欢、不愿意更是再正常不过。

可妈妈呢?

同样地陪伴着孩子,孩子在兴趣班学习的时候妈妈在等待,孩子回家后休息,妈妈可能还有一大堆家务要做。

妈妈付出这么多又为了什么,当然是希望孩子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在竞争中,有个更好的未来。

自己累死累活,孩子却抱怨不断,妈妈又何尝不委屈呢?

要说妈妈最大的错误,就是在公共场合打了孩子一巴掌,不仅自己的情绪发泄到了孩子身上,还伤害了孩子的自尊。

就像拍摄视频的人说的那样:“教育真是个无解的难题。”

追根究底,妈妈在孩子身上付出了太多,因此不甘心,所以才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一点做得不够好,甚至听不得孩子叫苦叫累。

可是别忘了,即使作为父母,我们的第一人生终究还是自己。

如果将一切努力投射到孩子身上,就会有不切实际的苛刻要求,亲子关系也会因此产生更多矛盾。

米粒妈曾在书中看过这样一个真实案例,一位全职妈妈总是逼迫儿子练二胡,小学起就风雨无阻地接送,比赛时更是全方位后勤保障,加油打气。

哪怕是孩子生病不舒服,每天都得坚持练习,可以说在拉二胡这件事上,母子俩都做到了极致。

付出当然会有收获,男孩拉二胡的水平极高,但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当他成年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摔了自己的二胡,并且告诉所有人,他这辈子再也不会拉二胡。

母亲的所有陪伴与付出,在他眼中就是最令人窒息的枷锁,每一次拉不好的惩罚更是他的噩梦。

所以在他有了选择权,才会迫不及待地与二胡划清界限,更与那段童年的阴影彻底割席。

妈妈哭诉自己的委屈,付出全部培养出的优秀儿子,却恨不得和自己断绝关系,痛彻心扉也不过如此吧。

在这个故事中,妈妈在孩子身上付出了太多的精力,同时将孩子的优秀视作自己的成功,可以说,她几乎没有了自己。

但越是这样,孩子承受的压力越大。

一个人的肩膀上,永远不可能扛起两个人的人生,更何况是个孩子呢。

近些年来,父母要求孩子内卷,孩子无法承受压力轻生的新闻越来越多,因为那份孤注一掷的期望实在太重了。

米粒妈觉得,父母应该把教育孩子当作自己的第二人生,时刻记得将自己放在第一位。

如此一来,既能减少对孩子的苛责,也能让自己肩上的包袱更轻一些。

一惊一乍式教育,受害者是孩子

说回视频中掌掴孩子的妈妈,米粒妈作为老母亲实在太能理解了,无非就是怕孩子被人甩下,也怕孩子将来没有竞争力了。

其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是这样“跟风”教育。

电视剧《小舍得》中子悠妈妈就是个例子。

一听其他人说孩子开始主攻奥数,但自家孩子还没学,就紧张得不得了,说什么也得让孩子学奥数。

别人说那个辅导班是最好的,就生怕自家孩子落了伍,想尽办法也得让孩子进去。

看到别的孩子轻轻松松考了第一,自家孩子却错了好几道题,又焦虑得不行,说什么都得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

米粒妈看到有人形容这种方式是“一惊一乍式教育”,简直不要太贴切。

如果说子悠妈妈是在惊讶之下突然“收紧”,也有人在惊讶之下骤然“放松”。

之前苏州一商场里外卖小哥弹钢琴的视频火了,有一位妈妈立刻就崩溃了。

她家孩子才6岁,日常生活就被学钢琴、学书法、学外语占得满满当当,可看到外卖小哥弹钢琴,她立刻觉得,自家孩子最后不过就是一个会弹琴的小白领。

孩子成为行业领袖的精英梦彻底毁灭,换句话说,她甚至觉得,将来自己的孩子就会成为那个弹琴的外卖小哥。

于是她决定再也不逼孩子上任何兴趣班,想学就学,不想学就都不学了,彻底放养,再不济也能让孩子做个啃老族。

米粒妈想说,不论是“收紧”还是“放松”,都太极端了。

仔细想想,要么苛刻要求孩子学习、进步,要么彻底放弃,不都是教育中偷懒的表现吗,换句话说,就是只求一个心理安慰。

可这样不稳定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孩子失去主心骨,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更别提拥有内驱力了。

教育没有模板,成长就是探索

之前看到孙俪的微博,讲述了女儿小花如何走上拉丁舞这条路,米粒妈觉得真不能归结于“顺其自然”。

一开始,小花想学习跳舞,因为孙俪小时候就学习了芭蕾,所以想都没想就给女儿也报名了芭蕾舞。

可是后来,小花的小伙伴学习了拉丁舞,小孩子自然想和朋友在一起,于是提出想改学拉丁。

孙俪第一反应不是反对,也不是抱怨之前白学了,而是觉得自己可能也给不了女儿任何建议,因为她也对拉丁一无所知。

但是她看女儿特别想学习拉丁,于是就同意了,之后小花一点点坚持下来,最后不仅在舞台上闪闪发光,更是获得了大大小小的奖牌。

孙俪说:“透过这件事情我也再一次告诉自己,我真的要更多去倾听孩子的内心孩子的感受。唯有热爱才能坚持,只有坚持才能成功……”

米粒妈十分赞同,因为孩子的成长方向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父母是倾听孩子心声之后,做出正确引导的人。

可能有的人觉得,如果孩子就是叛逆,“紧”也不好,“松”也不行,到底该怎么办?

米粒妈想起台湾卡内基之父黑幼龙的四个孩子,别看长大后四个孩子个个名校毕业,事业有成,可是未成年的时候三个都是“问题少年”,尤其是老二。

小小年纪就满口脏话不说,还成了小混混,不是闯祸就是打架,初中成绩就很差,交白卷得零分也毫不在意。

面对这样“难搞”的孩子,父亲从没有对他发火,反而是耐心地和他沟通,问他今后有什么打算。

没想到老二一开口就是:“当垃圾车司机,你不知道吧,薪水可比老师高。”

听见孩子这话,别的家长都恨不得晕过去,但是父亲反而跟他开玩笑:“你去考垃圾车的司机,大概可以考得上!”

上了高中之后,老二又喜欢上了摔跤,母亲觉得这项运动很危险,但父亲依然支持他,并且开始频繁地和他聊天。

但是父亲从来不下指令、不给建议,只是询问着他的想法,然后“无意”地点出里面可能存在的陷阱,或是潜在的好处。

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支持与陪伴,老二渐渐发现原来父亲一直都在引领他向前,于是终于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后来,老二也成为了名校的医学博士,最终成为了医学院副院长。

四个孩子,个性不同,教育方式自然有所不同,作为父母,我们始终要学习能让孩子适应的好方法,但同时也一定要知道:

孩子没有固定的成长轨迹,教育也不能套用任何模板。

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和孩子一起选择,一起坚持,毕竟,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这样不会打乱孩子的成长节奏,也会让孩子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内心肯定自己的选择,激发成长的自驱力。

教育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因为养育孩子,本身就是极其复杂的事,更无法一劳永逸。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