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女性不可忽视的“盆底危机”

古巷烟雨゛断桥殇╮
阅读

中老年女性不可忽视的“盆底危机”

原标题:中老年女性不可忽视的“盆底危机”

相信每位妈妈都还记得初为人母时的喜悦之情,但产后许多妈妈也有一个难言之隐——盆底健康问题。或许有的妈妈在生完孩子后的五年、十年后盆底疾病仍然没有发生,但是盆底的损伤是日积月累的,盆底健康仍然需要引起女性的重视。

清远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朱宝益表示,盆底脏器脱垂发病率高,但公众知晓率低。相关数据显示,大于60岁的妇女中盆底脏器脱垂的发病率接近25%,也就是说,在60岁以上女性中平均每4位就有1位患有盆底器官脱垂。其中,还有许多女性由于羞怯而错过早期可防可治的时机,拖延而导致了严重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极度影响生活质量。

与妊娠和分娩等密切相关

朱宝益介绍,盆底脏器脱垂是指盆腔底部的肌肉、脏器脱出于阴道内或阴道外。老年时期是脱垂的高发期,严重起来甚至要手术切除脏器。

盆底脏器脱垂主要与妊娠和分娩、衰老密切相关。女性随着孕期的进展,子宫及胎儿逐渐增大,对盆底支持结构的压力逐渐增强,盆底肌力量逐渐减弱或盆底肌受损;阴道分娩过程中,盆底肌及结缔组织处于过度拉伸的状态,受到一定损伤。如果产后过早参加体力劳动,特别是重体力劳动,或者急于锻炼盆底功能,反而会影响盆底组织张力的恢复。

“盆底问题很多是年轻时妊娠、产后发生了损伤,只不过大家认知度低。”朱宝益说,女性怀孕后,子宫逐渐增大,胎儿及附属物重量增加,持续压迫盆底,加上激素水平的变化,盆底肌肉、韧带等组织逐渐出现慢性损伤,分娩过程又进一步加剧了盆底组织的拉伸、损伤。

老年女性盆底肌肉组织松弛,肌膜韧带的纤维组织减少,导致盆底的支撑力不足,如果合并长期便秘、咳嗽,长期腹压增高,更容易导致子宫和阴道“掉下来”。另外,长期腹压增加,如慢性咳嗽、长期便秘、举重,以及产后康复不佳都可能会导致子宫脱垂。

60岁以上妇女发病率近25%

盆底脏器脱垂发病率高,但公众知晓率低。朱宝益说:“临床上,自发前来就诊的盆底脏器脱垂患者不多,通常是因为其他疾病来就诊从而发现该病的。”

相关数据显示,大于60岁的妇女中盆底脏器脱垂的发病率接近25%,也就是说,在60岁以上女性中平均每4位就有1位患有盆底器官脱垂。然而,许多妈妈由于羞怯而错过早期可防可治的时机,拖延而导致了严重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极度影响生活质量。很多患者因为害怕咳嗽、打喷嚏时找不到厕所不愿外出、参加社交活动。因此,盆底功能障碍又被视为一种“社交病”。

50多岁的吴阿姨对此深有体会。前段时间,吴阿姨一咳嗽、一跳舞就出现控制不住地漏尿情况,不仅非常难受,还不得不放弃了喜欢的广场舞。后来在清远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经过盆底肌方面的修复后,吴阿姨告别尴尬,又可以跳起她喜爱的广场舞了。

“盆底功能障碍虽然不会直接威胁生命,但潜在危害大。”朱宝益介绍,盆底脏器脱垂的主要症状表现为阴道口肿物脱出,可伴有排尿、排便和性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具体表现为,外阴肿物脱出,严重的时候不能还纳;排尿次数增加、排尿困难、留在膀胱的尿量增加,部分患者可发生压力性尿失禁,增加心理负担,导致情绪紧张,还可能间接导致高血压;便秘,会进一步引起肛周疾病、肠梗阻、月经紊乱等疾病;腰骶部酸痛及性功能障碍;宫颈和阴道壁因脱出后,与衣裤摩擦,而发生溃疡出血。

明确病因后,针对性个性化治疗

患有脱垂并不可怕,只要通过精准的评估和积极的康复治疗,是可以避免和改善盆底脏器脱垂的,朱宝益表示,希望所有的女性朋友增强盆底的健康意识,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事实上,以现在的医学技术,对盆底损伤是可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让严重的情况有所减缓,减少今后要为此承担的大小便失禁的痛苦,让老年生活更有尊严。

“明确病因后,治疗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朱宝益说,通过一系列的问诊及相关检查,根据每个人盆底脏器脱垂的病因和生理病理结构制定治疗方案,常分为手术和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Kegel盆底肌训练和电生理治疗。对于部分患者可通过减肥、戒烟、改变饮食习惯开始,如果生活方式干预失败后,可尝试通过药物治疗减少漏尿次数,提高生活质量,但一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盆底肌训练有效率可达50%以上,但技巧不易掌握,且需要持续较长时间,很多患者不愿坚持。电生理治疗可通过红外线成像技术发现尿失禁的机理,针对不同患者的机理给予不同频率和脉宽的电刺激,治疗效果较传统电刺激治疗得到提升。

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依从性不好或压力性尿失禁重度的患者,可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尿道中段悬吊术、盆底生物力学重建等。

朱宝益说,手术治疗可以做到个性化、精准化,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还有超声、磁共振以及尿动力学等检查结果,选择合适手术方式。而手术不仅可以解决漏尿这一症状,还可以将盆底肌脏器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减少复发几率。

本版文/图:陈之瑜 黄剑琴 彭可明 何京鸿 邓丽芳 清医宣 刘秋宜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