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人4500年前开始大规模种植水稻

终离别
阅读

古蜀人4500年前开始大规模种植水稻

原标题:古蜀人4500年前开始大规模种植水稻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边钰

6月11日,《寻古中国·古蜀记》第二集《悠悠宝墩》在央视播出。《悠悠宝墩》让观众通过丰富精美的文物遗存,一览成都平原古城的兴衰。

从1995年至今,在成都市中心100公里范围内,陆续确认8座新石器时代史前古城遗址。这8座古城从距今4500年延续至距今3700年,证明了成都平原是长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为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模式及多元一体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无论是4500年前古蜀人就开始大规模种植水稻,还是古蜀先民面对洪水侵袭,因势利导、挡疏结合,创造出令人叹服的水利工程,都让人看见古蜀文明的斑斓多彩。

拔牙或是古人的一种生活仪式感

8座史前古城遗址分别是:新津宝墩古城遗址、岷江东岸的郫县古城遗址、温江鱼凫村古城遗址、岷江西岸的都江堰芒城古城遗址、崇州双河古城遗址和紫竹古城遗址、大邑县的盐店古城遗址和高山古城遗址。

高山古城遗址发现最晚却年代最早,是距今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在《悠悠宝墩》镜头里,高山古城遗址跃然于眼。研究人员对其土壤进行浮选后,发现遗址内水稻比例占90%。由于墓葬浸泡在地下水中,4000多年前古蜀人骨架保存完好。其中,有19具人骨被人为拔除牙齿。拔牙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风俗之一,大多出现在黄河与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在考古人员的科学分析和技术鉴定下,研究者猜测拔牙是成人仪式或宗教仪式。

如果按时间顺序将出现拔牙现象的地区连线,一条横贯中华文明的传播链出现,从黄河流域向南传播至长江中下游,再通过江峡流域或人群迁徙进入成都平原。在洪水的长期侵袭和先民迁徙中,距今4000多年的宝墩古城正在慢慢崛起。宝墩先民种植的一粒稻谷,开启了古蜀文明向前迈进的脚步。在古城地下,研究人员还发现一层水平地层,其淤泥中含有大量铁锰结核,检测出水稻植硅体含量很高。同时,通过对宝墩探方区一系列检测与探究,一整条最新证据链证明了,4500年前生活在宝墩古城的古蜀先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

迄今为止发现的第四大史前古城在成都

宝墩古城是当前我国面积第四大史前古城。宝墩先民利用地形和河流的天然优势,在遗址外城油梗子段的城墙低洼处设置宽约10余米的壕沟,并将高大的梯形城墙与深挖的壕沟相结合,组成一个防御体系。

如此庞大的宝墩古城为何会消失?考古人员分析古河道内的乌木、墓穴、陶片,推测宝墩古城未能逃过洪水多次冲击,最终被遗弃。但宝墩先民在几百年与水博弈过程中,向成都平原腹地迈进,并逐渐积累了实用的治水经验。

其它7座古城如何抵御水患?《悠悠宝墩》给出了更多答案。考古人员在郫县古城发现3种不同类型的抵御水患建筑,在同属宝墩时期的红桥村发现人工护岸堤,由4道坝体、3条河道共同组成,梯形结构分层进行夯筑,每一道坝体都有护坡。其中,前两道坝体还加筑了卵石护坡。这表明,该时期古蜀先民已掌握科学实用的防洪技术。

通过文化遗存,一整条最新证据链向人们证明,宝墩文化既有自我创造,也有吸收来自不同区域文明的元素,为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来源:四川日报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