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负增长时代就业困难加剧,人口红利还在吗?
原标题:人口负增长时代就业困难加剧,人口红利还在吗?
在人口负增长时代,就业结构性困难会进一步加剧。亟待通过深化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把握住“人才红利”的窗口期
人口因素对需求侧的冲击,将成为未来的常态制约因素。图/法新
文 |《财经》记者 张舸
编辑 | 王延春
人口的下降既不是好事,也不是坏事,但它是一件大事。人口负增长已成定局,但它对经济的影响却并非宿命。如何正确认识人口因素?经济如何借势再跃升?
2022年末,中国人口比上年减少85万,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比此前联合国预测的人口拐点至少提前了五年,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人口负增长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此后,中国的人口红利将会逐年衰减,对未来的经济增长也势必形成一定制约。
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来到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根据“十四五”规划,展望2035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人口负增长之下,这些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蔡昉在其新作《人口负增长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挑战与机遇》中给出答案,“人口红利消失的挑战也是改革红利应运而生的机遇。”
人口负增长时代下,劳动力市场将面临哪些变化?人口红利还能持续释放吗?中国经济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为了抓住机遇应当如何改革?《财经》记者就以上话题专访了蔡昉。
蔡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他曾被评选为“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之一。著有《读懂未来中国经济》《双循环论纲》《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等作品,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等。在他会客室的书桌和沙发上,堆满了一摞摞学术刊物和各种资料,他自称是个“年轻老头”,也是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和人口劳动经济学等领域的探路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蔡昉。
图源/受访者提供
直面人口负增长
《财经》:人口负增长时代下,劳动年龄人口加速减少,是会缓解就业矛盾,还是会加剧就业难题?
蔡昉:我认为,在人口负增长时代,就业结构性困难会进一步加剧。具体表现在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自然失业率上升。
在2010年前后,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达峰,随后不断下降,劳动力逐渐出现短缺。这也意味着工资上涨,为了缩减成本,企业倾向于使用资本替代劳动力。而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转型,社会的就业吸纳能力也明显减弱。我们发现,2004年至2019年,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名义增长率为11.5%,而制造业带来的城镇单位就业年均增长率仅为1.5%,且自2013年以来均为负增长。
随着人口负增长时代来临,劳动力短缺将更加严峻,机器、新技术等资本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也会更猛烈。尽管同时诞生的新兴产业会创造出大量新岗位,但新岗位往往对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技能有较高要求,现有的人力资本培养机制一时间难以匹配。比如,一家传统工厂裁员,失业的车间工人未必能马上去招聘的人工智能公司就职。
因此,我预计,这类求职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未来会更加普遍。
《财经》:也就是说,即使疫情后经济恢复,这种结构性矛盾也无法缓解,甚至自然失业率会相应变高。
蔡昉:是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每次衰退或危机之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趋于强化,自然失业率有所提高。
这是因为在经济复苏过程中,拥有新技术、生产率更高的新创企业往往发挥更大作用,新创企业对劳动者的技能需求显著提高,必然导致部分劳动者难以适应,结构性矛盾相应增加。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更加依靠创新驱动,劳动者转岗的频率也将显著增大,这一问题会常态化存在。换句话说,即便中国经济从疫情中复苏,那些因生产率不高、受经济冲击而损失的就业也很难再失而复得。
学界一般认为中国的自然失业率维持在5%的水平。新冠疫情发生前,中国的实际失业率也基本围绕5%发生小幅波动,可以说基本实现了充分就业。但过去三年,我们的实际失业率显著高于自然失业率,按照这种情况延续下去,我们预计未来中国的自然失业率可能再上升。
《财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4月中国25岁-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2%,而16岁-24岁劳动力的调查失业率则高达20.4%,二者之间相差4.8倍。青年失业率为何相对较高?
蔡昉:一般大家讨论的青年失业率偏高现象,主要是指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
首先,青年失业率相对较高并不是当前经济形势下出现的特殊现象,也不是中国的特殊现象。可以说,青年失业率较高的情况在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比如:2011年欧洲出现主权债务危机时,西班牙的青年失业率一度高达40%。
这一现象背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与受教育年限相同的年长劳动者相比,大学生缺乏就业经验,在技能上面临较大的匹配困难,就业选择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二是与同样缺乏就业经验的新生劳动力相比,大学生受教育程度更高,掌握的技能专业性更强,这也意味着大学生掌握的技能通用性更差,在面对岗位选择时更易受专业限制,找工作时的阻力更大。
但我始终认为,仅通过短期内大学生找工作难的现象,便主张“读书无用论”“大学生过剩论”,甚至对知识和教育加以否定,这种认识既不正确,也无济于事。大学生进入劳动市场后,较高的人力资本会逐渐显现,更优异的工作表现会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跳槽”机会。从长期趋势看,其教育回报率(每增加一年或者一个阶段的教育带来收入提高的百分比)最终会体现出来。
《财经》:2022年末,中国人口首次进入负增长,经济也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人口负增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怎样?
蔡昉:人口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会通过劳动力供给、人力资本、资本回报率、劳动生产率、消费拉动力等方式影响经济增速。
进入人口负增长时期,从供给侧看,对经济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随着劳动人口数量进一步下降,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中占据的比较优势不再明显,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势必减弱。
二是由于中国的教育发展起步较晚,新成长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更高,随着人口负增长,每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新生劳动力减少,人力资本的改善速度也相应地放缓。
三是未来劳动力短缺更加严峻,企业倾向于使用机器等资本代替人力从事生产,而当资本使用到一定程度时,资本边际报酬递减,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也相应下降。
四是随着人口负增长,农村16岁-19岁年龄段的人口同步加速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速度将会变缓。过去,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第一产业,释放到生产率更高的第二、第三产业,带来了资源的重新配置。未来生产率增长速度也必然相应下降。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增速呈现下行趋势,主要原因就是供给侧冲击,随着人口负增长,这方面的影响,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心理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人口因素对需求侧的冲击,将成为未来的常态制约因素。首先,人口总量减少意味着消费者总量减少,对社会总需求形成了一定抑制。此外,当经济增长减速时,居民收入的增速降低,能用于消费的支出增速也同步降低,从而社会需求的增长变缓。
除了以上两点,还需注意,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占比逐步提高,整体消费水平也会受到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于2016年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23岁-85岁的这个生命区间中,中国城镇居民的年龄每提高一岁,平均消费支出降低1.8%。这是因为,老年人没有劳动收入,社会保障水平也不够高,有时还要替下一代着想,这导致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都不高。
更不用说在外需侧,受当前地缘政治影响,逆全球化形势兴起,即便中国积极保持对外开放,外需也难以回到曾经的高增长时期。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速的下行趋势。由于人口负增长提前到来,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速度加快,未来的潜在增长率甚至有可能更低。
但是从世界水平来看,这个速度大体还是中高速,即使受人口负增长影响而降低,中国的潜在增长率仍然不妨碍达到2035年远景目标,何况还有改革红利可以挖掘。因此,我们看待这个问题时也不必过于悲观。
通过改革释放“人口红利”
《财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李强在记者会上,就人口负增长问题答记者问时指出,中国“人口红利”并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您认为“人口红利”消失了吗?
蔡昉:可以将这个观点拆分为两部分理解,一个是“人口红利”,另一个是“人才红利”。
“人口红利”就是指劳动力数量,这里面包括存量,也包括增量。以中国当前的情况来说,仍是较为可观的,也就是说的“它并没有消失”。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中国当前的人口存量仍可为经济提供发展机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中国大约有7.8亿左右的劳动力。这部分存量劳动力既是生产供给的源泉,也是消费市场的基础,通过改善这部分人的劳动参与率、就业质量、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仍旧可以支撑国内经济大循环的运转。
第二,通过就业结构的调整,中国仍然有大量富裕劳动力作为增量待释放。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1年,中国农业就业比重(务农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为23%,比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长期来看,农业就业比重每降低1个百分点,所释放的劳动力就是780万人;降低10个百分点,释放的劳动力就是7800万人。这些劳动力转移到生产率更高的产业,完全足以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再说“人才红利”,也就是人口质量的红利。受人口结构变化影响,2001年-2021年,中国普通小学和初中在校生人数合计已经在总量上减少了17.1%。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后,义务教育阶段的人数将进一步减少,看似无法继续支撑中国的人力资本总量保持增长。
然而,人口数量不足可以用质量来补充,人力资本永远是最重要的。根据国际上一些针对学前教育的成本和社会效益的研究表明,学前教育更具通识性,是社会回报率最高的公共投资。因此,“钱花在刀刃上”,通过义务教育制度改革,将学前教育与高中教育同步纳入义务教育,愿意接受更高阶段教育的人口数量也会增加,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将会大幅提升,中国的人力资本水平自然也会再次增长。
而且这项改革的可行性很高。按照教育投入基准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般不低于4%)计算,随着经济增长,公共教育支出亦会同比例增加;与此同时,受教育人数逐年减少,公共财政支出也足以实现对这部分教育扩大的保障。未来中国教育资源充足度将明显提升。
如果我们以“4岁-18岁人口数”代表义务教育人口,“19岁-64岁人口数”代表拓展就业人口,二者之比,即为“义务教育负担比”。根据研究,2021年-2035年,在义务教育负担显著下降的同时,可用于教育的公共支出水平将显著提高。
这意味着,2021年-2035年将是除“1986年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1999年高等学校扩大招生”之外,中国教育实现第三次跨越的机会窗口,也是提出的“人才红利”的窗口期。我们要把握好这个机会,不仅要让“人才红利”正在形成,还要让它加速形成。
《财经》:那么为了抓住这些“红利”,中国当前亟须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
蔡昉:中国当前需要改革的地方有很多,这些改革相互之间也有密切联系。针对人口负增长的影响,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和市场制度的改革。
首先,我主张户籍制度改革。其核心是让农民工在城市落户,成为城市居民。这项改革能够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如同前面提到的,当前中国农业就业比重仍然偏高,劳动力转移可增加非农产业劳动力供给,同时通过产业间、地区间资源重新配置,使得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另外,一旦农民工及其家人获得城镇户籍身份,无论是由于更稳定的就业和收入,还是由于更好、更充分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都可以显著消除家庭消费的后顾之忧,大幅度提高消费倾向。根据OCED(经合组织)中国经济政策研究室的研究数据,一经迁移到城镇就业和居住,农村劳动力消费便可提高28%,如果进一步获得城镇户口,他们的消费可以再提高27%。
同时,农村劳动力及其家庭拥有城镇户籍后,对城市生活的预期也将提升,加上获得了更稳定的劳动雇佣关系,便会主动接受更多的技能培训,注重自身的人力资本改善,包括子女的受教育水平也会相应提升。这部分改善了的人力资本,又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我们需要进行教育制度改革。我建议从三方面提升:
一是前面谈过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即将义务教育年龄拓展至4岁-18岁,通过提高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中国的人力资本总量。
二是当前学校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仍然存在,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的教育质量提升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需要通过改革,缩小教育之间的不平等,以免随着科技的进步,进一步加大数字鸿沟造成的社会不平等。
三是以AI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提升了对思辨能力、创造能力的要求,也对教育质量提出了新要求,过去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缺陷被放大,诸如“死记硬背”式的教育手段需要改进。
最后,我们还要通过企业改革、投融资制度改革,加速要素流动、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根据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破坏”的概念,新的创新淘汰现有技术的过程,更高的生产率诞生于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因此,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高生产率的企业生存和扩张。这也是提高未来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一项必要手段。
《财经》:处在新发展阶段,个人和企业该怎样准备以便抓住时代的新机会?
蔡昉:未来产业变化会更加来势汹汹,诸如ChatGPT等新科技的涌入,甚至会让一些重复性的脑力劳动被取代,劳动力市场对于人力资本高低的评判参数也会随之改变。仅关注某一领域内职业技能的提高就如同学习屠龙之技,一旦岗位被机器替代,技能也将不再实用。在掌握劳动技巧的同时,掌握通识性的技能,不断培养思辨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另外,企业的经营思路也要从关注“生产”过渡到关注“市场”。即便是经营良好的企业,在自然情况下不断扩张,也会出现企业产出能力大于市场消费能力的情景,而一旦产品没有市场,生产也将不可持续。今后,需求侧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企业在设定生产目标时,需要更多地关注市场的消费需求,并以此作为生产扩张战略的重要参考。
因此,我建议企业,特别是大型和特大型科技企业,要主动将“科技向善”“创新向善”等理念纳入经营目标,通过生产率的分享,培育自己的消费者和用户,以现有的数字化技术,完全可以协同政府实现“共同富裕”。
尽管当前的中国尚未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偏小,还有较大规模的低收入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消费潜力被抑制,但在收入差距逐渐缩小的过程中,企业也应该更加关注基数庞大的低收入群体,释放这个庞大的“金字塔底层”的消费潜力,可以促进需求侧制约的缓解,企业也将收获进一步做大所需要的市场规模。
责编 | 张雨菲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caijing19980418
更多知识
-
如何治疗和预防甲流(服务窗·科学防疫)
原标题:如何治疗和预防甲流(服务窗·科学防疫)每年春季是甲流的高发季节,最近一些地方出现了散发病例。什么是甲流?有什么特点?如何治...烟燃烟灭つ 268 阅读
-
iPhone15的type-C接口玩手段,欧盟将重罚,苹果会妥协么?
据称苹果今年的iPhone15将会首次用上type-C接口,不过苹果为了赚取厚利可能会给type-C接口,而欧盟显然也早就为此做好准备,如果苹果执意如...﹏丶小迣界 284 阅读
-
微视频|同心逐梦 共向未来
原标题:微视频|同心逐梦 共向未来春风浩荡中,2023年全国两会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全国人民的实际行动,胜利闭...■■俗人雅钦 186 阅读
-
东方甄选回应直播间疑似售假:会积极解决问题,请不要攻击主播
Tech星球3月16日消息,日前东方甄选被曝将养殖虾当野生虾卖引发热议。昨日晚间,东方甄选官方账号发文回应称,“东方甄选作为一家公司,会...原地等候已经远去的幸福 216 阅读
-
OpenAI 离成熟商业公司更近一步
发布 GPT-4 的同时,OpenAI 离成熟公司越近,离名字里的 “Open” 越远。GPT-4 无疑是一个更好的产品。写散文、诗歌、代码,这些 GP...床上小旋风 280 阅读
-
维珍轨道公司暂停运营一周:员工休无薪假,股价暴跌50%
3月16日消息,据外媒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当地时间周三火箭发射公司维珍轨道决定暂停运营一周时间,并安排大部分员工休无薪假,期间寻求能...冷夕颜 236 阅读
-
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繁荣 创造更加美好未来
原标题: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繁荣 创造更加美好未来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题: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繁荣 创造更加美好未来新华社记者十四届全国人...而后的我们 220 阅读
-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马上就办 真抓实干
原标题: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马上就办 真抓实干 ◆ 1991年2...愚人自愈 203 阅读
撰写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