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丹: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

繁花似锦
阅读

杨丹丹: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

原标题:杨丹丹: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 | 不如一见No·58

古代北京城池的选址、设计布局、修筑建造及功能规划,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和气魄,特别是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池融合理性、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兼具审美感和文化特征,堪称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北京中轴线大讲堂特邀首都博物馆党委委员、研究员、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杨丹丹,她以博物馆为媒介,用读城的方式揭开了北京中轴线的神秘面纱。搜狐文化全程直播了本次直播,以下为讲座精华部分。

北京中轴线是古都北京的灵魂和脊梁

杨丹丹老师在直播当中谈到:“中轴线”是一个建筑术语,虽然中国的古人没有明确提出“中轴线”这一词汇,但它明显存在于中国传统建筑和城市格局,这源于中国古人北极崇拜的居中观。

都城中轴线是轴线发展的极致,它所展示和承载的是一座象征天下统治中心的城市“脊梁”,因此中国历代都在努力追求形成都城中轴线,无论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具有明显中轴规划的曹魏邺城,还是具有极其规整的棋盘式格局的唐长安,亦或是出现三重城墙套合形式的北宋汴京。

直到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大都城的营建成功,才出现了最接近《周礼·考工记》提出的理想都城的模式,从而初步确立了今天北京中轴线的雏形。明清时期,“北京中轴线”随着城市的建设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整体轴线架构更加明确,皇城地位进一步突出,成为体现皇权至上和传统礼制最为成功的模式。

北京中轴线是古都北京的灵魂和脊梁,它全长7.8公里,北端为钟鼓楼,南经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

从明清时期,民国到今天的北京城,北京中轴线虽然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但其实它是让我们更深的了解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也让我们对曾经的帝王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那么也有很多东西是优秀的传统和文化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而不简单意义上,我只居住在这个都城而感到骄傲,而是在这座城市中的文化的汲取和厚重,让我们真正的把它融入到生活中。像我们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我们有许多的世界文化遗产,但是这一条中轴线它是最长,而且最系统的来反映这座都城文化的一个核心。

我们皇家历史的文化已经成为了历史,但今天的人们其实随着城市的变迁和发展,都在做城市的创新和变化,老百姓的生活也在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不断的创新这座城市的过程中,很多创新的故事,很多续写的历史都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开启读城,而不是博物馆人的专属。

要想解读这座城市,不一定都在博物馆,因为很多可以用物来传承,但有很多故事还在古籍和书籍中。

所以大家走进图书馆、档案馆也能查找一些资料,所以我们经常说,会问才会是思考的人。在博物馆里不一定有最终的、准确的标准答案。因为博物馆是一个不断研究,不断深入,通过留下来的文物来作为研究的点。所以这个过程也告诉大家,其实这个故事在不断的续写。

所以我说中轴线上,它从城市到都城这样的格局,在这条中轴线上反映得非常突出。如果说它作为一个帝王之都,那么它的整个建筑的色彩格局从建筑风格上中轴线上又显得极为集中。所以说大家在看到整个中轴线上的色彩建筑之美的时候,一定要感受到中轴线的魅力所在。

博物馆的力量不只是来自文物,更来自每一个与博物馆主动链接的人

北京探秘中轴线19年开展,我们一共展了800天。这是突破了临时展览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时间,而且直到今天展览还在传递。所以我相信通过1,000万的观众,受到了这样的一个中轴线概念的一个认知或者是一个参与。读城每一个人都成为读城者,他们成为最前列的读城者。

读城不是我办一个展览,而是办展览的全过程和展览的伴随着开始和结束,随时参与的北京人和中国人。因为这座城市跟我们息息相关,跟我的成长、跟我的家跟我的家乡密不可分。

也许过去我们是北京人,也许未来我们是北京人,也许今天在北京,明天不在北京生活和工作,但是这座城市的记忆,中轴线的辉煌和魅力,永远留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因为那是我们的家,更是我们站的位置不同,家国情怀永驻。

希望我今天的分享是想让教育变成生活,把生活成为教育。教育不仅限于在课堂和书本里,它更需要来自寻找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博物馆差异化的配置,这些社会教育服务是将公众的视角带入生活中,而在从生活中得以升华,这个是我们每一个人可能生活中的支柱,就像这个城市的脊梁一样,要有这种力量,这是博物馆的力量,但是它并不来自于文物本身,更来自于每一个与博物馆主动链接的那个人。

博物馆的力量不只是来自文物,更来自每一个与博物馆主动链接的人,这也是“读城”的价值,时间会改变一座桥、一座宫殿、一座都城,它接待那些过往岁月的亲历者,也等待后人涉足,它安排我们站在同一件文物前,阅读更古远的悸动。

整理/袁立聪 视频/张妮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