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性旅游”之后 怎样避免旅游乱象?

无瑕温柔
阅读

“报复性旅游”之后 怎样避免旅游乱象?

原标题:“报复性旅游”之后 怎样避免旅游乱象?

本文转自【央视网】;

不少人一定对今年五一小长假记忆犹新。

全国各大景区“假期首日寸步难行”,旅游城市和高速公路上“五一的堵逐渐离谱”,电影院“三档电影票房破亿”,假期接近尾声“返程大军在路上了”。

图源:新浪微博

文化和旅游部在五一假期后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内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28.9%,“五一档”电影总票房超15亿元……

同时,淄博烧烤、丫丫回国等此前持续发酵的网络话题,更给“高烧不退”的旅游市场添了把火。

今年的“报复性”旅游,有点不一样

今年的五一比较特别。

“公众对这个假期盼望已久。”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副教授薛岚说。“过去几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公民出行都受到许多限制和约束,大家希望通过这个假期来补偿过去几年缺少旅游的遗憾。”

这种补偿性心理是大部分人选择五一出游的最大驱动力。

另有不少年轻人表示,今年五一之所以选择出游,是希望通过这个假期来一次不受约束、真正自由的旅行,“与过去的三年正式告别”。

不论是对久未出门的补偿,还是一场与疫情三年告别的仪式,今年五一,可谓是“情绪宣泄”意味最浓重的一次小长假。

然而,旅游业态的高热,也不全然是情绪裹挟。

自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之后,国人旅游的热度就不断攀升。沉寂了三年的旅游业迎来了久违的热闹:从年轻学生“特种兵”式旅游,到各地文旅局长纷纷“下海”拍摄宣推本地旅游资源和文化的短视频,互联网上和旅游相关的讨论就没停过。

“有很多原因共同推动今年旅游业的高热度。比如高铁网络覆盖、自驾游普及带来的交通上的便捷性,旅游成本的相对降低,各地文旅部门的宣传造势,以及旅游体验多元化等等。”薛岚说。

对旅游的渴望,叠加五一前的多重造势,需求就像紧绷的弹簧,在黄金周到来之际一口气释放。

“我认为像今年五一这样的旅游热,在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持续。”薛岚表示。

爆火的另一面

国内旅游市场火爆,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收获了良好的体验。

由于旅客量暴增,许多景区都超出最大承载量,不得不采取应对措施。

景区里“人挤人”,欣赏风景成了躲避人流;景区外“人挨人”“车顶车”,大排长龙耗费了大量时间。

许多游客抱怨,平时两三百不到的酒店,五一小长假“身价暴涨”,甚至有的酒店价格翻了十倍不止。虽然假期涨价符合市场规律,是酒店常规操作,但今年有些酒店涨价幅度夸张,让许多游客直呼“受不了”。

“受伤”的不只是游客。小长假期间,在淄博这样的热门城市中,许多商家不得不“连轴转”,甚至“忙到不得不歇业休息”。

还有一些城市的民宿由于房源爆满,推出大堂沙发睡一夜的“白展堂体验卡”。更有甚者,无处落脚的游客挤满酒店大堂,让工作人员苦不堪言。

旅游城市的“原住民”同样“很受伤”。以淄博为例,由于游客涌入,奔着烧烤而来的人把街边围得水泄不通,让本地人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影响:无法正常出行、买菜、遛弯,甚至平日里常去的美甲店都转型变成了烧烤摊。

从“萧条”到“爆红”,旅游业仿佛“置之死地而后生”。这种“过山车”式的变化,让许多人感到不适。

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热度来的时候接待能力不足,旅游体验下降,热度去的时候造成资源浪费。

“年轻人出游频率增加、老年人寿命延长、信息门槛降低、旅游成本降低、网络流量的引导等多重因素,都是导致‘过度旅游’的原因。这也是未来我国旅游产业要持续面对的挑战。”薛岚说。

怎样避免旅游乱象?

在接下来的端午、暑假、中秋国庆假期,各地如何应对短时间内大量游客的到来,降低负面影响,是一道难题。

想要改变,需要从供给、需求两方面入手。

“热门目的地需要不断提升接待能力,制定旅游高峰期的特殊预案。从淄博旅游出圈这件事也可以看到,当地管理部门最好要具备强大的应变能力和调动能力。”薛岚说。

如果管理部门能够从上到下制定应急预案,及时应变疏导,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类似“游客山顶厕所过夜”这种极端情况发生。

而在游客端,如何避免“网红流量化”引发的游客过度集聚效应,如何让“随大流”、“盲从”的旅游消费少一些,也是需要游客反思的。

“在需求方面,我们要让游客知道,虽然线上凑热闹很有趣,但是线下凑热闹并不好受。要加强引导游客错峰出游,或者进行反向旅游,到非热门的城市和地区,或许能收获更好的旅游体验。”薛岚表示。

网红打卡点去的人多了,也就没意思了,很多景色正是因为一次偶然,一个不经意的转角,才独具一格。

体验风土人情,酿造独家回忆,感慨一句“原来还有这么美的地方,原来还有这么好的人”——这本身或许也是一种有价值的旅游体验。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