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评《青春》:在一个更关心红毯穿着的电影节上,清醒反思时尚界的另一侧面

白衣
阅读

外媒评《青春》:在一个更关心红毯穿着的电影节上,清醒反思时尚界的另一侧面

原标题:外媒评《青春》:在一个更关心红毯穿着的电影节上,清醒反思时尚界的另一侧面

搜狐电影独家专稿(编译/耷子 来源《好莱坞报道者》等)提到备受尊敬的中国纪录片导演王兵,人们首先会说,他的电影非常迷人又很漫长——很长很长。他的《铁西区》讲述了一个摇摇欲坠的工业区的故事,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是五小时,另一个是九小时。王兵2008年的纪录片《原油》,呈现了一群石油工人的肖像,时长达到了14个小时。

今年,王兵的两部电影都在戛纳放映——主竞赛单元的《青春》和特别展映单元的短片,它们分别只有三个半小时和60分钟,对他来说都是“短片”。抛开对片长的关注,《青春》从头至尾都很吸引人,尽管我们很难看出整部电影想要表达什么,或者这样说,我们不能用更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和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美国当代纪录片大师)一样,王兵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导演,他的纪录片作品通常以神秘而冰冷的影像著称,有时也会创造奇迹。

就像王兵2016年的纪录片《苦钱》一样,《青春》将镜头嵌入了中国东部服装行业的工人群体之中。影片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在浙江湖州的工业区展开的。早在欧洲工业革命开始之前,这个地区就以丝绸制造和纺织品生产而闻名。如今,制衣业及其附属行业继续主导着这个地区的经济,但在工业区,它们的运作方式还略有不同。

在那里,小企业主们经营着服装业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生产面向国内市场的童装。这个地区有成千上万的车间,大多是由独资老板所经营,他们与工人们协商,根据工作的复杂程度,按件付给师傅多少钱。这种运行系统在世界各地的纺织中心以不同的方式运行了数百年,包括美国东北部,当时该地区的纺织业蓬勃发展。

这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尤其是在影片最后的段落中,都用来观察一些微妙的劳资谈判过程,他们来回讨价还价:一件衣服到底是值11元还是10元?王兵对这个价格在当下世界经济环境下是否公平并不感兴趣,但里面包含了一定的戏剧性,即使你不会说普通话或是当地方言,你也可以看出,一些年轻的工人,有些年近四十岁,在与当地老板的谈判中表现得非常糟糕,这些老板用鹰一般的眼睛盯着他们的利润。

影片对细节的关注是非常怀斯曼式的,它似乎还要揭示更多的真相。一群人生活在这些肮脏、杂乱、拥挤的车间里,在机器上劳作的缝纫工们,有时要连续工作18个小时,他们会互相斗嘴、调情、辩论、取笑和嘲弄。在刚开始的时候,有两个年轻人拳打脚踢,其中一个把空线轴扔向另一个人,一位女同事将其描述为一场愚蠢的斗鸡。后来,一个年轻人试图与他的前女友和解,而前女友始终在纱布机前一件一件地加工着。

我是坐在《时代》周刊的斯蒂芬妮-扎哈里克旁边看的这部电影,我们一直都很担心有人在那些缝纫机上切下一根手指,因为那些工人把部件拉进机器的速度实在太快了。事实上,这部电影有时感觉像是一部正在上演的灾难片,因为工人们经常在缝纫时吸烟,随时都有可能引发火灾,他们工作的地方有着太多易燃的合成纤维。记得片中的一个男人抱怨说,和他们一起工作是有多么的可怕。

这部电影的主要目标人群之一,可能是那些对这一行当比较了解的人。看着他们排成一排,不用一根针就缝好了一条又一条的裤腿,并在外套的绗缝上划上几条直线,有种令人眼花缭乱,又赏心悦目的感觉,就像是助眠视频一样。随着人们对世界范围内纺织业环境的关注,以及对纺织业工人待遇的关注,关于服装工人的纪录片和虚构电影或许会大量出现。《青春》是对这一子类型电影的一大贡献。

然而,这部电影也是一个局外人,因为影片里并没有关于公平或不公正的争论。王兵更感兴趣的是人本身,观众或许能从中得出更深层次的结论。在一个更关心谁在红毯上穿什么衣服的电影节上,这部电影让人清醒地反思了时尚界的另一个侧面。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