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家长会上流泪发言引热议”,你那么辛苦,为什么孩子不买账?

栀子香气
阅读

“妈妈家长会上流泪发言引热议”,你那么辛苦,为什么孩子不买账?

原标题:“妈妈家长会上流泪发言引热议”,你那么辛苦,为什么孩子不买账?

前段时间,一位妈妈在家长会上的发言火了全网。

为了即将升初三的孩子,她近乎0社交和0娱乐:

“在孩子面前我几乎没有玩过手机游戏,我也不打麻将。”

主打一个陪伴:

“只要孩子回来我就会坐到他旁边,坐到我腰都直不起来。”

中考是重要的关卡,如果成绩不理想的话,可能就没办法再向其它孩子一样读高中升大学,而是直接进入社会工作。

妈妈深知学历不高,进入社会上大概率能先做的也是体力活:

“所以说我们家长也只能多吃一点苦,多陪伴他们一下。”

说到中间时,这位妈妈还一度感动的哽咽:

“我觉得我的坚持应该他会知道的。”

子女成龙成凤的背后,除了孩子本身的努力之外,少不了父母的牺牲。

但视频下方的评论区,这位妈妈忘我的教育方法遭到多数人的反对:

如果孩子一旦反抗,这个妈妈应该就会崩溃失控;

我是中考生的家长,事实上这种陪伴对孩子来说是窒息的;

换了我妈这样,我的负罪感会伴随终身...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成为困住天下千万父母的口号,

当教育逐渐演变成所谓演绎完美付出的大戏,那孩子注定成为一个罪人。

从孩子出生的那天起,父母基本就丢弃了自己的生活圈子,成为标准的三无人员:

无朋友、无空间、无精力。

没日没夜的哄孩子喂孩子,学习怎么养一个小婴儿。

好不容易学会了上手了,孩子成长到下一个阶段,又要开始新的循环。

长大后,存教育基金、报各种辅导班,为了学区房砸锅卖铁,还要帮他规划学校怎么考工作怎么挑...

这种牺牲自己,优先孩子的思维,延申到了孩子长大也难以改变:

“你吃肉吧,我不喜欢吃肉,吃点菜就行了”

“我不买什么衣服,给你买妈妈就很高兴,只要你穿的好就行”

但这种景象只存在于双方岁月静好时,一旦发生矛盾,这些话便成为父母的“免罪金牌”:

“当初要不是为了你,我根本不会XXXX”

“我这么辛苦是为了谁,还不是因为你,要不是你咱们家至少能每年多花那么多钱吗”

用付出,变成绑架的手段。

在悉数自己有多伟大时,变相的让孩子打从心底产生自责感,从而听自己的话。

令人恐惧的地方就在于这个方式是披着糖果纸外衣的毒药,让孩子一步一步被精神打压。

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中谈到:

“做父母的不是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多做些事情,凡是自我牺牲的父母,往往对孩子极端自私,会从感情上掌握住孩子,过分的牵挂往往是占有欲的伪装。”

短视频博主papi酱从小受自我感动式教育,一旦犯错或者提出跟父母异议,就会被父母唠叨:

后来当父母一旦发生问题时,她常常会有负罪感:

“我会觉得我父母的人生中所有糟糕的部分都是我造成的。”

这样的教育方式,即便在孩子小的时候百依百顺,也会在长大的某一天集中爆发。

教育孩子,从来不是将自己耗干耗净,懂得投机取巧。

很多父母觉得谁谁谁家的父母不用管孩子,孩子都特别听话。自己家的孩子,一天到晚看着他都管不住。

那是因为有些父母抓住了教育的时机,

电影《完美陌生人》中,17岁的索菲娅在出门前时破天荒的开始打扮了,

孩子的反常引起了妈妈的疑心,上前就把女儿的包包翻了个底朝天。

结果,在索菲娅的包里发现了一盒没有拆封的安全套。

在还没有搞清楚的状况下,妈妈瞬间爆发,对女儿一顿质问和臭骂。

结果也没有问明白,强权专制的妈妈反而让女儿对她的厌恶再次加深。

爸爸得知后,面对要去约会喜欢男孩的女儿,他主动递出了一盒安全套。

晚上爸爸接到索菲娅的电话,女儿正在犹豫要不要去男孩家过夜。

爸爸并没有直接阻拦,而是对着她意味深长的说了下面一段话:

"不要因为他不高兴而去他家,这不该是唯一的理由,你也别指望我多支持你去。但我要说的是,这是你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刻,是你会铭记一生的事情,不仅仅是你明天和朋友聊天的谈资。如果你以后想起,无论何时回想起来,这件事都会让你嘴角带笑的话,你就去做吧。但如果你并不这么认为或者不太确定,那就忘掉它吧,因为你还有大把时间。"

最终,那一晚女儿还是选择回到自己的家。

虽然爸爸也十分矛盾和紧张,但他并没有像妈妈那样失控的质问,而是在给孩子保留空间的情况下,互尊互重。

把原本棘手的问题用最简单的方式机智的解决掉了。

拿文章开头这位妈妈来讲,

当孩子的成绩不是那么优秀时,他自身就会伴随着焦虑。

妈妈无法在学习上给予指导支持,只在一旁坐着只会让孩子更加有压力。

对孩子来讲,这不是陪伴,也不是监督,是监视。

聪明的父母懂得与孩子平等的对话,不是用蛮力感动自己。

不放手,听起来是种无畏的牺牲,实则是对未来没有发生的事过分的担忧。

万一孩子误入歧途怎么办?

万一孩子考不上好的学校怎么办?

万一在学校惹事了怎么办?

只围着孩子转的妈妈,大概率会培养出一个谨慎敏感的孩子。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和孩子双方都会加倍的消耗彼此。

家庭观察类综艺节目《少年说》中,高一女孩康云逸的妈妈就是守着自己寸步不离的典型。

孩子的作息,就是她的日常:

五点半一起起床,六点半下楼送康云逸去学校;

因为担心不安全,不准孩子和朋友单独出门;

通过这个节目,她想让妈妈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完全可以独立做面前的事情。

妈妈仍然不想撒手。

康云逸却十分坚持,因为她早已发现妈妈的生活出现了变化。

朋友圈缩小,没有任何的兴趣活动,性格也越来越敏感。

最后,她鼓起勇气向妈妈喊出埋藏已久的真心话:

“从今天起,我要独立,你要洒脱,我希望你真正的快乐。”

这种所谓“为你好”的自我感动式牺牲教育,真的有意义吗?

不过是双方都痛苦。

有本书中写:

“对父母来说,为人子女真正意义上的尽孝是让父母放心。对子女来说,为人父母真正意义上的为了孩子好,其实是照顾好自己、长命百岁。”

对于孩子来讲,父母的存在能为自己提供多少物质财富、人脉资源,都是次要的。

而是每每想到父母时,孩子内心会充满能量。

能量转化的前提是,父母们先成为有能量的人:

爱孩子前,先学会爱自己。

规划孩子的生活前,先把自己的生活规划好。

这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因为陪伴,

唯有父母对子女的爱,需要学会放手。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