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李乃适:甲状腺健康离不开科学补碘

旧人殇
阅读

协和李乃适:甲状腺健康离不开科学补碘

原标题:搜狐名医 | 协和李乃适:甲状腺健康离不开科学补碘

出品 | 北医92同学会

作者 |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生李乃适

编辑 | 袁月

每年的5月15日是全国碘缺乏病日,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生李乃适教授近日作了《碘与甲状腺漫谈》的分享。搜狐健康将全文刊登如下,以飨读者。

大家好,我是92医预李乃适,很高兴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点我专业方面的内容。我把今天的主题定为碘与甲状腺漫谈,实际上更希望和大家轻松愉快的谈一谈碘与甲状腺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历史故事,以及目前的一些观点。我打算分四个部分和大家交流。

碘与甲状腺的关系

第一部分是谈谈碘与甲状腺的关系。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一个重要原料。甲状腺在人体内是最大的一个内分泌实体器官,同时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内分泌器官。

甲状腺的作用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其实相当于一个车间,这个车间就是用来生产甲状腺激素的。甲状腺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就是碘和酪氨酸作为原料,在甲状腺细胞内一系列酶的作用下,生成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有两种活性的形式,一种叫甲状腺素,通常表示为T4,也叫四碘甲腺原氨酸,那么它脱掉一个碘就成为另外一种,也就是三碘甲腺原氨酸,通常简称为T3。T3是由T4转化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在甲状腺当中转化,而主要是在循环血液中转化。

因此,碘和甲状腺的关系,非常简单的说就是,甲状腺是一个车间,碘和酪氨酸作为两个重要的原料,在甲状腺细胞内通过各种流水线变成甲状腺素。这里涉及到另一个问题,碘是如何进入甲状腺细胞的?这个过程,从生理学角度说,我们叫主动转运。甲状腺细胞表面有一种通道蛋白,它只要见着碘,就会把碘从血液中直接拽入甲状腺细胞。这个过程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血液里面的碘只要流经甲状腺,大部分会被甲状腺细胞给拽进去。

这一点从进化上来看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碘全富集到甲状腺,成为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基本上来说就不会浪费。碘最大的作用就是用于生成甲状腺激素。机体采取主动摄取的办法获取碘这样一种微量元素,应该说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非常有趣的范例。

下面我们简单说一下,甲状腺激素到底是怎么调节的?

首先我们知道甲状腺激素有T3和T4两种,但是T3和T4的活性是不一样的,活性强的是T3,T4的生理活性大约只占到整个生理活性15%左右,也就是说,85%的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是由T3发挥出来的。这个生理作用是循环血液里游离的甲状腺激素才能发挥出来,我们就叫游离T3、游离T4。大家如果见过甲状腺激素的化验单的话,或者我们国内直接就简称为甲功(甲状腺功能的简称),我们可以看到化验单里面检测项目有FT3、FT4,这就是游离T3、游离T4,直接发挥作用的甲状腺激素。

此外还有检测项目是TT3、TT4,也就是总T3、总T4。总T3、总T4是用免疫测定的方法测出来的循环血液中T3、T4的总量,也就是游离的部分加上和它们跟结合蛋白结合的部分。结合的蛋白有很多种,实际上是形成了甲状腺激素的库存,它和游离的甲状腺激素之间其实相当于一个化学平衡的状态。如果游离甲状腺激素消耗光了,库存的甲状腺激素就通过化学平衡给它生成出来,这样保证游离的甲状腺激素不会少。因为甲状腺激素太重要了,机体应该是不能容忍甲状腺激素缺乏状态的。

除此之外,机体还有一个更加精妙的调节办法,通过TSH。TSH是促甲状腺激素的简称,是垂体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作用就是刺激甲状腺去生产甲状腺激素。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为皇帝派出来的一个钦差大臣,跑到车间去指挥甲状腺激素的生产,它发布指令让你生产多少就得生产多少。

这个调节作用实际上还是非常精确的。如果甲状腺激素生产的太多了,那么它就会产生一个反馈,也就是说甲状腺激素产量是受到监控的。甲状腺激素在循环血液里的浓度,也就是说甲状腺激素经由血流经垂体的时候,垂体是能够接受到这个信息的。垂体发现甲状腺激素过多了,就会迅速把TSH下调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给甲状腺的指令就是少生产一些甲状腺激素。

如果人的生理功能是一个正常的情况,生产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也是充足的,那么反馈调控之下一切正常,也就是说甲状腺这个车间的产量实际上控制得非常好。如果碘缺乏这件事情出现了,也就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原料缺乏了,或者说它不够用了,也就意味着甲状腺作为车间来说,虽然其他的一切工作正常,但是重要的原料它少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它制造的甲状腺激素一定是不够的。

如果少到一定程度的话,它生产出来的甲状腺激素就真的是不够用了,不够用的时候,它就只能消耗库存。如果库存都消耗完了的时候,这个时候游离T3、游离T4就会下降。那么一旦它下降,当血液流经垂体的时候,就让垂体得到一个反馈,垂体就会增加TSH的量。

TSH的量一增加,就相当于给甲状腺下了立即多生产的指令,而且同时TSH作为钦差大臣,还会很认真负责的说,产量居然这么低,所以我们需要扩建厂房,扩建厂房实际上就是刺激甲状腺细胞增生。刺激增生之后所产生的效果,甲状腺就开始变大,那么大到一定程度我们就叫甲状腺肿。然而甲状腺激素的产量因为碘依然不够而并未增加,于是TSH继续增高而甲状腺肿越来越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长期慢性缺碘会形成甲状腺肿,这件事情在逻辑上是非常清楚的。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能够推断,当碘缺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甲状腺激素的生产一定是不足的,甲状腺激素生产不足就会导致TSH升高,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叫它甲减,甲状腺功能低减,就是甲状腺激素不够了。

那么甲状腺激素不够会产生哪些症状?它实际上就是甲减的症状,当然要减到一定程度,这些症状才能够看得出来。如果游离T3、游离T4还在正常范围内,一般是不会出现任何有关甲减的症状的。

典型的甲减症状有很重要的几点。我们从心血管系统说起,心脏将会跳得变慢,整体来说它是个代谢变慢的表现,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所有工作的器官都开始不好好干活了,都开始消极怠工了,所以心跳是变慢的。胃肠道蠕动它是变慢的,胃肠道蠕动变慢之后,产生继发的问题,就是便秘。

然后神经系统它也是变慢的,神经系统变慢,大家很容易想象这人反应会变得很慢,记忆力会变得很差,这些都是神经系统变慢的一个表现。代谢也是变慢的,很多代谢废物就会沉积下来,糖代谢、脂代谢通通都会变慢。脂代谢是大家更为熟悉的,甲减病人血脂通常会变得越来越高,那么血脂变高之后,继发问题又可能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问题,那么最终会发生冠心病。

这些都是典型的甲减而不去治疗的情况,才会发展到这程度。真正治疗了,那么甲减是一个非常容易控制的疾病,并且治疗效果非常的好,还相当便宜。好到什么程度,好到你现在想申请一个研究经费,研究怎么样把甲减治得更好一些,基本上来说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我们刚才说的都是甲状腺激素变少产生的症状,除此之外,因为碘缺乏造成的甲减,一定会造成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升高,那么TSH升高产生什么样的症状?我们刚才说到它刺激甲状腺车间增生,刺激增生之后,最终的结果产生甲状腺肿。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一开始TSH让甲状腺多生产甲状腺激素,结果这个工厂确实非常努力地去生产了,但是它缺乏碘原料,只能生成这么多甲状腺激素,它不可能生成更多。那还是不够,那么反馈到垂体那里,垂体就让TSH调得更高,调得更高以后就会让甲状腺继续更大幅度地增生,刺激强度更大,中间那些酶的活性也会被它刺激得更强。但是因为碘缺乏这个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最终实际上除了把甲状腺进一步变大,其他的什么也解决不了。这样就造成了甲状腺越来越大,形成一个巨大的甲状腺肿。

这个甲状腺肿,是针对成人的,就是缺碘性的甲状腺肿,我们过去直接就把它叫做地方性甲状腺肿,就是缺碘地区产生的甲状腺肿。原先在大家并没有对甲状腺肿的认识达到很好水平的时候,只知道说这个地区甲状腺肿发生率很高,我们就叫这个地方性甲状腺肿。

除了成人以外,对于儿童来说,这个问题其实更加的麻烦。因为对于儿童来说,如果甲状腺激素不够,那么产生的不仅仅是甲状腺肿,因为他甲状腺激素不够,形成了甲减,而甲减在小孩整个发育过程当中,对智力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甲状腺激素不足,智力发育是迟滞的。这是一个很严重的情况,我们就叫做地方性克汀病。

最严重的先天性的甲减,我见过的实际上40岁的克汀病病人,智力连10岁的小孩都不如。地方性克汀病对智力影响特别大,这批小孩某种程度上来说,基本上最终都是智障的患儿,最终是全社会来负担他的一生所消耗的社会资源。

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这个是缺碘造成的。它可以算一种慢性病里面的流行病,对国家的负担、对家庭的影响实际上都是特别大的。这块实际上在很长时间内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古代对甲状腺肿的认识

我们进入第二个话题,古代对甲状腺肿的认识。国际上写医学史的论文认为甲状腺肿的记载特别早,而且认为是在中国,说中国在公元前2700年,黄帝描述了甲状腺肿,描述了如何吃海带去治疗甲状腺肿的。

但是不少国内的医学史学者并不是太同意。因为这些国际学者这样写的原因是说《黄帝内经》里面有用海带治疗甲状腺肿的记载。但是《黄帝内经》和黄帝其实不是一码事,《黄帝内经》成书多认为是在东汉年间,只是托名黄帝把以前的经验总结起来写的一本书。所以把它归到公元前2700年,确实有点不太实事求是。

我的观点,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国家认识甲状腺肿确实还是挺早的,但是也没到那么早的程度。我见到的有关甲状腺肿最早的记载,是在《庄子》里面。《庄子·德充符》里面写到一个人有一个巨大的甲状腺肿,因此绰号叫“瓮盎大瘿”;他去游说齐桓公,齐桓公一开始看他其貌不扬,这么大一个甲状腺看着很难看,但是跟他谈了之后,发现这个人特别有学识,听到兴奋之后,看他觉得挺正常的,觉得甲状腺肿一点也不碍眼了。

这是我见到的最早的对甲状腺肿的文字记载。《德充符》是内篇里面的,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己写的,外篇是他的弟子写的,杂篇是再传弟子以及自己觉得是学庄子的这批人写的,所以内篇应该是比较可靠的,它的年代应该是战国早期的时代。

后来对甲状腺肿的认识是越来越深入。到三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记载,说曹操的手下有一个谋士叫贾逵,生气了之后长出了甲状腺肿。当然是不是跟生气有关的,这事就很难说了,总之他长出了甲状腺肿。贾逵准备去动手术把它切了,曹操就劝说他,你不要去切,“十人割瘿九人死”云云。

这个反映了曹操知道的情况,曹操认为做甲状腺的手术是非常不靠谱的,很容易死人。我们可以说曹操的认识还是非常深刻的,在没有麻醉也没有抗生素的时代,随便切甲状腺这么一个血流丰富的器官,也没有特别好的止血手段,风险确实挺大的。

另外一点,当时没有甲状腺激素治疗,所以你把甲状腺肿切了以后,只是甲状腺这个车间变小了,但是变小了以后TSH还是很高的,在TSH持续刺激的情况下,剩下的甲状腺还会继续长,所以切了也是白切。

再后来就能看到使用海产品来治疗甲状腺肿的记载了。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用海藻海带这些来治疗瘿病,就是甲状腺肿,说治疗是有效的。很多人知道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对青蒿素的发现有很大的贡献,据说当时屠呦呦看到了这个之后,想到了提取青蒿素的方法。《肘后备急方》的名称意思是偏方大全,这个偏方大全如何能够产生这么多的作用,也是非常好玩的。

再往后就说到隋朝的一个有名的中医叫巢元方,他在《诸病源候论》里面分析甲状腺肿致病机制,他注意到这个病山区的人生病的多,海边的人生病的是很少的,如果你久居在山中,一天到晚喝山泉,隐居在山里不出来的话,得甲状腺肿的机会其实是明显的增高的,他这个认识还是很深刻。

总体上说,从中国古代认识甲状腺肿来说,认识的还是挺早的,而治疗办法实际上也是从经验摸索的,也还是很早的,能知道用海产品来治疗甲状腺肿是非常有效的。由于缺碘造成的甲状腺肿,我们给它补足了,是可以把这个问题缓解并且解决的。

这件事情在西方实际上也是逐渐得到认识的。到19世纪初的时候,山区的甲状腺肿明显的要比平原比沿海要严重,这件事情已经越来越被更多的人知道了,所以这个时候就开始有人采取补碘的措施。但这个措施真正被大家认可,实际上已经到了20世纪。美国有一个州曾经做了比较严格的试验,发现补充碘以后对甲状腺肿抑制是明显的有效。之后大家对补碘这件事情就开始提上了议事日程。

近现代我国碘缺乏病防治实践

在中国把补碘作为一个国家性的行为,实际上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在这之前,虽然我们中医已经知道用海产品可以治疗甲状腺肿,但是那个是局限于个体的,并没有作为一个公共卫生的事件去处理它。所以得病的人是相当多,而真正得到治疗的人实际上只是很少的去看病并且碰上了良医的人。

把它当做一个公共卫生的问题来看待,才能真正的解决这个问题。那么首先要认识这个问题,通常来说我们要知道它的患病率到底怎样。在整个20世纪的中国,因为战争等各方面原因,在解放前真正注意到这件事的人并不是特别的多。

最早注意到这件事的,非专业的人,实际上是沙皇俄国的一个间谍。这个间谍名字翻译过来叫马达汉,他1905年左右到中国来做间谍,在现在新疆的南部,当时叫叶尔羌,他写的叶尔羌见闻里面就写到,叶尔羌人脖子上长着奇大无比的甲状腺瘤,得病的人非常的多,所以就说真正的叶尔羌人脖子上必须有一个令人尊敬的瘤子。

真正从科学方面注意,实际上是30年代初,有个美国学者,我从几个不太全的资料上来推测,这个人应该是窦维廉,他1948年到1950年在协和当过生物化学系的主任,在之前他很长时间是燕京大学的生化教授。他注意到河北省遵化县一带的甲状腺肿的流行情况并进行了记载,很有可能是他在燕京大学期间观察到的这个情况,再具体的资料我并没有查到。

之后日本的军医在东北三省,包括后来侵占的承德地区,也做过一些小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

而我们中国人做的有关碘缺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差不多在1940年前后。协和的第二届毕业生姚寻源带着一批人在云南的37个县做了一个调查,写了一份调查报告,这个应该是近代中国学者做的最重要的一次流行病学的报告。

协和当时毕业相当地困难。协和第一届毕业生3个人,第二届毕业生5个人。姚寻源毕业以后就从事公共卫生了,这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当时老协和的学生特点还是非常鲜明的,绝大多数人家里比较有钱,家里比较重视教育,一般来说非富即贵。但是总体对当时政府很失望,尽管家里是做着不算太小的官,但是不愿意让孩子再去当官,就觉得学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以就送孩子学医了。这批人通常有着很强的情怀,这批人本身他上学不是为了养家糊口,经常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对国家做出有用的事。

1942年以前的协和毕业生有1/3毕业之后从事了公共卫生的工作。这在整个世界上医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里面,都是非常少见的。公共卫生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不挣钱的行业。姚寻源应该是协和毕业生当中第一个专门从事公共卫生的人,他和我们内分泌的鼻祖刘士豪教授是同班同学。

姚寻源不光调查出来云南缺碘的情况到底怎样,另外他们还在一个盐矿进行了食盐加碘的工作,对云南的部分县进行一个碘盐的干预,在当时实际上是非常先进的一件事情。后来抗日战争日本人44年发动豫湘桂战役,一直打到桂林那一带,导致旁边的省份全部做战备,这件事情后来就中断了。

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对碘缺乏症做了新的工作。这方面的贡献首先我们要提到天津医科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朱宪彝教授,他是1930年以第一名的身份从协和毕业,后来从事内分泌的工作,跟随刘士豪教授一起完成了钙磷代谢疾病的很多研究,并且和刘士豪教授一起发表了命名肾性骨营养不良的论文,发表于1942年的Science杂志。

朱宪彝教授在建国后去组建了天津医学院,任第一任校长。他是在50年代初的时候注意到这个事。当时天津是河北省省会,河北省省长发现河北迁西县痴傻病人很多,所以把他们送到天津去治疗。这个期间就被朱宪彝教授注意到了,他建立了河北省甲状腺肿防治大队,开始把地方性甲状腺肿的防治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日程上去。

在1956年的时候,因为他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在内分泌的科研计划里面他说话的分量很重,就把地方性甲状腺肿的防治列入了我国的第一个农业发展纲要。从1959年开始,他在承德组织了很多大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的研究,证实了确实是缺碘造成的问题。

之后他开始用食盐加碘进行治疗,治疗5年以后他发现有明显的效果。1964年在广州召开的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和肾脏病学学术会议上,朱宪彝教授做了一个报告,肯定了碘缺乏是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的原因,所以补充碘是势在必行。但是因为当时已经是1964年了,之后很快文化大革命爆发,他们之前做的所有工作就此为止。

一直到1973年才又成立了北方的地方病防治小组办公室,继续开始做碘缺乏病的的大规模调查。朱宪彝教授当时已经70多岁了,带领他的弟子,包括马泰教授,于志恒教授等一批学者,后来有陈祖培教授的加入,这些学者后来都在碘缺乏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从1973年开始做的工作,有以下几个很重要的工作。一个就是确认中国北方确实有碘缺乏病的大规模流行,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实际上已经是非常严重的情况,所以碘补充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另外一点确认地方性克汀病和地方性甲状腺肿一样,都是碘缺乏造成的。他们在承德做了三年的研究,证明食盐加碘是非常有效的干预的措施。

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其实承德地区貌似正常的人,也是受到缺碘的危害的,只是因为它不是特别重,所以看不出来。这意味着因为环境缺碘造成的问题,其实比我们看到的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患者要大得多。

朱宪彝教授从1978年开始,在西南的几个省和包括安徽,进行了进一步的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实际上南方也有相当多的缺碘问题。所以这之后就把北方和南方都一起作为受碘缺乏威胁的地区对待,这样国家对这个问题就更加重视了。

再之后国家就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并且开始探讨如何用含碘的措施来干预碘缺乏病。实际上除了碘盐之外,还研究过很多其他的措施,包括碘油。碘油实际上在中国研究的也比较早,在1956年的时候,当时北医的张昌颖教授,就研究过加碘的豆油对于治疗模型大鼠甲状腺肿的作用。

张昌颖教授以前是协和生化系的,是吴宪教授手下一个非常得力的助手,解放后他去了北医。碘油实际上也是用过的补碘措施,但碘油不能作为大规模推广的手段;因为碘油补碘比较快,但不可能作为一个持久的补碘的手段,顶多在个别极度缺碘的特殊地方可以用一段时期。

从90年代到2000年的这段时间内,陈祖培教授在南疆地区做了很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南疆地区缺碘缺的非常严重,这之后还开展了一批国际协作,国际协作开展之后,有了很多相关的经费,把这个工作做得非常细。此后继续做了更详细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并且按照国际公认的科学标准进行了调查。差不多同一时期建立了碘测定的方法,并且开始做新生儿甲减的筛查,这些都是巨大的进步。

再之后就是大规模开始补碘。1993年中国召开了2000年实际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动员大会,制定了一系列的对策,要求在2000年底以前在中国实际消除碘缺乏病。从1995年开始就实行了全民食用盐加碘的政策,无论是对食品加工业的用盐,还是对畜牧业的用盐,一律使用碘盐。

自此中国的碘缺乏病就逐渐的进入消除时期。这段时期做的工作是相当的漂亮,我把从五十年代开始的各种文件各种论文看了之后,我个人的感觉,对于碘缺乏症的防治工作,应该说是在医药卫生系统里面,几乎是相当于新中国的两弹一星这么一个级别的重要工作。

这项工作产生的一个结果,在临床研究里面就能看到,在全部食盐加碘以后,儿童的智商增高了12个点,对全民健康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碘缺乏症,从在艰苦条件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到把它确定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然后进行食盐加碘的政策来进行干预,到产生这么好的效果,实际上是相当不容易的。

这里面有很多有趣的事。虽然我以前知道这些事,但这次为了准备这个讲座,我还是又仔细的看了看很多更细的资料。正好有机会得到陈祖培教授赠送的两本论文集(今天讲的许多知识就来自这两本文集,当然也有许多来自于我科连小兰等多位教授的教诲),关于食盐加碘的这些工作,我看了之后感慨还是很多,可以说是钦佩不已。天津内分泌研究所牵头做的这项工作远比我原先想象的做的复杂得多、困难得多,也精细得多。

比如,虽然低碘造成的甲状腺肿很多,但是有没有高碘造成的甲状腺肿?确实是有的。

更加令我惊讶的,是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高碘地区。我们自己一定很容易想到沿海地区海产品多含碘高,而内陆地区含碘低。但是有若干个高碘的地区,并不在海边。其中有一个居然是在乌鲁木齐旁边叫奎屯的这个地区。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就变得很有趣。

最终理论上怎么解释的呢?从地质学的观点来看,原先地球是一片汪洋大海,几乎没有陆地,这时候海藻这些生物死了以后都沉降在海底,所以海底是一个碘非常丰富的地区。地壳运动以后海底抬升起来了,变成陆地了,陆地的土壤里面碘含量是很高的。

按此推论,碘是不是应该什么地区都一样呢?应该是。但是后来出现了什么?在人类出现以前,出现了第四纪的冰河期,整个大陆大部分基本上都冻起来了,没冻住的地方很少。然后冰河期之后融化,融化了之后就把表层这些含碘丰富的土壤统统冲到了海洋里去,所以山区就会出现缺碘的情况。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冲得这么干净这么彻底,很有趣的就是像新疆奎屯这样的地区,很有可能当初正好是一个沉降的洼地,大水冲了之后,在这个地方表层的土壤停留住了,于是这地方的碘含量就会比较高。在碘含量比较高的地方打井取水,水碘就会很高,那么就可能有高碘造成的问题了。

除了这个之外,也还有很有趣的事情,在河北到山东这一块的渤海旁边的平原上也出现有个别高碘地区。这个地区原来居民甲状腺肿并不多,后来在60年代到70年代末,甲状腺肿开始出现多了。再去查他们那里的水碘浓度,发现水碘浓度很高。这块地方正好是胜利华北油田所在的地方。原来人们都是用浅表的井水,但是后来就不用浅井水而用深井水了,深井水碘的浓度远远高于浅水的浓度。最后的结论就是他们用浅井水改为深井水之后,水碘的浓度一下变得很高,就出现了一个很特殊的高碘诱发的甲状腺肿的情况。

这个地方你把它放到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它是经过海水不断的进退的过程,所以其实它的深层土壤里面存留有很多海藻的残留物。打浅井水的时候没达到含碘丰富的地层,但打深井水的时候就打到了这类地层,所以就出现了换用深井水之后,水碘浓度一下子上去的情况。

2000年做了一次食盐加碘的调整,加碘量略微下调了一点,食盐加碘的量由50微克调整成了35微克,这样更适合确定地区的碘营养补充的情况。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研究碘营养补充的团队,是充分地吸取了国际上很多地方的经验和教训。做食盐加碘来防治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的最早的地方应该是厄瓜多尔。无论是欧洲还是南美洲,这些地方其实都一样,南美洲是安第斯山,欧洲是阿尔卑斯山,中国就是喜马拉雅山,越是海拔高的地方,碘缺乏病就越是严重。他们实际上比我们更早采取了用碘盐控制的手段。

欧洲加碘跟我们其实有所不同,因为欧洲炒菜其实比较少,所以他们用的很多是在面包里直接加碘的政策,面包里面它是含碘的。厄瓜多尔在碘缺乏地区用了碘盐政策,发现效果是非常肯定的。所以中国学者也高度重视并参考了厄瓜多尔的加碘政策。

再到后来,中国医科大学的滕卫平教授团队在辽宁做了很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对碘营养状况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在内分泌学界已经为大家所熟知。2015-2017年,滕卫平教授团队牵头的TIDE研究也非常重要,充分论证了20年的食盐加碘并未增加我国显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

2012年,卫生部授权各省根据当地人群碘营养状况,选择适合本地情况的盐碘浓度,希望能够更加精准地补碘。实际上这是对政策的一个新调整,这个调整到底是不是更成功,还有待于时间的考验和精细的评价。理论上说“精准补碘”肯定是最合适的,但是实践上是否在操作层面上达到理想的结果,还需要不断总结和评价,包括卫生经济学评价。

尤其有一个问题,现在社会上对于碘缺乏症的认识,不像以前大家容易看到碘缺乏症造成的严重症状,严重的智力障碍、巨大的甲状腺肿,现在实际上几乎见不到,那么对碘缺乏症的危害就不见得有那么深刻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有一些舆论的观点,实际上是反对加碘。这个声音影响了有一部分老百姓在家里吃无碘盐。但是这个事情实际上是非常不妥当的,通常来说我们的食物是远远达不到碘营养状况充足的程度的,所以长期食用无碘盐对于人体是不利的。

尤其如果孕妇食用无碘盐,新生儿食用无碘盐,这都会造成碘缺乏的情况,往往会影响小孩的智商。这里面又有很多细节问题值得重视,比如说婴儿奶粉的问题。自从出了一次奶粉的质量事件之后,买进口奶粉的人很多。但进口奶粉其实要特别注意一点。比如说日本的奶粉。日本是一个水碘含量非常高的地区,日本完全不缺碘,它的奶粉里面一般是完全不加碘的,一点点都没有。但是如果我们国家的婴儿用的是日本的奶粉,你的水碘浓度实际上是非常低的,又吃了日本的奶粉,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婴儿摄入碘的量不足,会影响小孩的智力发育。

防治碘缺乏症的团队很早之前就提出一个论断,尽管碘过量也会造成一定的问题,但是作为公共卫生问题看,碘缺乏造成的损害远远的大于碘过量造成的少量影响,所以补碘的问题应该得到高度重视。这个论断迄今依然值得我们重视,尽管理想的模式是“精准补碘”,但如何让全社会充分了解科学补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仍然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补碘的问题应该得到高度重视

5月15日是碘缺乏病防治日。我个人的观点,我更加喜欢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本次讲座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讲到了机体有很多种机制来保证不要缺甲状腺素,缺了甲状腺激素对机体非常不利,所以进化出了好多生理机制来保证甲状腺激素不要不够用。那形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碘,我们要高度重视,不要让它不够用而导致健康受损;而这一问题恰恰是简单使用碘盐就可以预防的。

科普工作实际上非常重要,但很惭愧我实在很难挤出更多时间来做很好的科普工作,同时在社会影响力方面又非常一般,只能尽力而为了。今天和大家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