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敦煌“面壁者”:与时间赛跑
原标题:几代敦煌“面壁者”:与时间赛跑
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的横空出世、惊艳众人,绝非偶然。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它其实基于“数字敦煌”30多年来的厚积薄发。再往前回溯,是近80年前敦煌研究院创始之时,就致力于保护敦煌文物、传扬敦煌文化的赤诚“初心”。
敦煌莫高窟,开凿在大漠深处几乎垂直的砾岩峭壁上,横亘1600余米,任烈日炙烤,风沙磨砺。这是集建筑、雕塑、壁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宝库,其历史绵延之长、数量之多且自成体系,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可能都绝无仅有。守卫这片恢弘的文化遗产,一代代敦煌人,是在与时间赛跑。甚至于,这场赛跑有些“悲壮”。诚如“敦煌女儿”樊锦诗曾感叹的:“莫高窟的最终结局是不断毁损,我们这些人毕生所做的一件事就是与毁灭抗争,让莫高窟保存得长久一些,再长久一些。”
常书鸿临摹的北魏鹿王本生图卷局部
充满敬畏的临摹,让敦煌文化有了被真切感知与向外传播的可能
1600多年前,五胡十六国的纷争,搅乱了中国北方。僧人乐僔西行,途径敦煌之时,忽而看见三危山峰顶闪现熠熠金光,顿感身心安宁下来。于是,他不再行走,决定在三危山对面的崖壁上,开凿洞窟,修行礼佛。从此,莫高窟有了第一个洞窟,而后,千年不绝的洞窟营造有了起点。
1900年,自王道士无意间开启藏经洞宝藏起,敦煌莫高窟让更多人受到感召的,其实不是佛光,更是文化遗产超越时空、经久不衰的魅力。
那是精神磁场一般的所在。只因在塞纳河畔旧书摊上对伯希和《敦煌石窟图录》的一瞥,日后有“敦煌守护神”之称的常书鸿,毅然从“世界艺术之都”法国巴黎回到千里之外的祖国,并坚定地意欲奔赴黄沙蔽天的敦煌。1943年早春,常书鸿与筹备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研究院的前身)的先遣人员一行六人,是骑着骆驼,在流沙中踏着一个个莲花瓣般的蹄印,抵达敦煌的,俨然中世纪的苦行僧。
早年,敦煌人用手绘临摹的方式,留存莫高窟壁画的面貌,追寻敦煌艺术的神韵。并且,立下如是“规矩”:在窟内临摹,不能损坏文物。就这样,常书鸿、常沙娜、段文杰、李浴、董希文、潘絜兹等一批前辈们,一改用透明纸蒙在洞窟原作上进行临摹的所谓“印稿法”,对墙写生,勾线敷色,一笔一划间充满敬畏。
常书鸿临摹的盛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
敦煌很远,能一睹其艺术真容者,寥寥无几。而当有了临摹精品,敦煌文化也便有了被真切感知与向外传播的可能。
1948年,敦煌艺术研究所将600多幅临摹作品带到南京、上海等地举办“敦煌艺展”,相当轰动。这些作品包括历代壁画、藻井、龛楣、佛光、莲座、边饰、伎乐、舟车、山水、手足、动物、飞天、花砖、建筑、服饰等丰富种类。展出不久,敦煌图案的独特风格与样式甚至在上海新出品的轻工业品中,有了迅速反映。1951年春夏,开在故宫午门城楼的敦煌文物展览会,更是敦煌壁画临本首次在北京集中展示。彼时,敦煌艺术研究所升级为敦煌文物研究所不久,几乎全员赴京布展,带来的展品中仅壁画临本即多达近千幅。这一展览不仅成为备受大众瞩目的现象级展览,也极大地推动了敦煌艺术的研究。
敦煌洞窟的毁损不可逆转。事实证明,以临摹作为抢救的重要方式之一,是颇有先见之明的。段文杰1950年代临摹莫高窟第130窟的《都督夫人礼佛图》时,这幅壁画已有一定程度的破损,然其重要特质依旧能够辨认。当时他结合文献的研究考证,花去一年多的时间对此画进行复原性临摹,得以复活壁上雍容富丽的唐代“丽人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幅壁画原作由于自然原因彻底消失了,段文杰的复原临本早已成为后世学者从事研究的重要依据。
正于苏州博物馆西馆“此心归处——敦煌艺术临摹与精神传承艺术展”中展出的段文杰、赵俊荣临摹的《都督夫人礼佛图》
边采集边应用,厚积薄发的“数字敦煌”展开充满想象力的文化应用
保护与研究敦煌文化,可谓敦煌研究院一代代学者们的第一要义。人们同样可以发现,多少年来,在传播敦煌文化上,他们的不遗余力、与时俱进。是保护与研究的初衷,让传播有了新的可能;日后出圈的传播,又使得保护与研究如虎添翼。
上世纪80年代,在对敦煌石窟进行“科学记录档案”编制过程中,樊锦诗意识到,照片和录像无法长久保存历史信息,建立能长期保存洞窟文物真实信息的档案刻不容缓。她进而发现,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储存,可以使敦煌壁画、彩塑艺术的历史信息永远“保真”。“数字敦煌”由此“云”上启程,成为全球最早通过数字化应用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典范之一。
在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一书中,樊锦诗坦言,敦煌莫高窟壁画数字化试验开始的初步效果,及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的“世界记忆工程”,促使自己认识到敦煌石窟数字化,不仅要永远保存敦煌石窟艺术的历史信息,而且还要用于为公众享受文化遗产。于是,她提出“永久保存、永续利用”莫高窟的想法。应该说,“数字敦煌”历史信息保存和利用理念的最终形成,是莫高窟保护发展理念跟随科技发展步伐的结果。
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工程。仅莫高窟第61窟西壁长13.4米、高5.8米的一幅壁画,用以拼接的高解析度数位影像图就多达4821张。完成一个80到100平方米中型洞窟的数字化,大约需要10人一组工作3个月。因而,“数字敦煌”的推进,细水长流,至今耗时30余年。
莫高窟第285窟正以高精复制版现身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的“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
据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透露,目前该院已完成近3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这是一个“边采集边应用”的过程,为数字时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生成了宝贵的资源。除了考古研究、文物保护等很多基础素材受惠于此,大众也正共享这份“红利”。
不时于全国甚至全球举办的敦煌文化展,即得益于“数字敦煌”的成果。正于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一口气将八座不同时期的超大精品复制洞窟“搬”进展厅,其中包括被称为“中国万神殿”的莫高窟西魏第285窟、有着最美菩萨塑像群组的莫高窟盛唐第45窟等,即便亲赴莫高窟也未必有缘看到。亮相苏州博物馆西馆的“此心归处——敦煌艺术临摹与精神传承艺术展”,带来了1:1数字化、高保真的莫高窟第275窟复制窟,这是莫高窟现存时代最早的洞窟之一,也是北凉三窟中最大的洞窟。“敦煌风”新近还刮到了澳门渔人码头里斯本馆,在“敦煌不再遥远”数字敦煌展中,能感受莫高窟第3窟“迎面而来”,窟内南北壁千手千眼观音经变精湛的线描艺术纤毫毕现。
而对于2014年之后到访敦煌的游客来说,实地参观莫高窟之前,于数字展示中心观赏电影《梦幻佛宫》的体验,让人心潮澎湃,永生难忘。18米直径、500平方米超大球形荧幕,鱼眼镜头拍摄的180度超视角实景,8K超高清画质,以及全方位立体声的音响效果,使观众恍若游历于一个个璀璨绚丽、如梦似幻的经典洞窟,近距离感受人物目光中凝结的慈悲、唇角边泛起的笑意。这一全球首个实景再现石窟的球幕电影,同样孕育自“数字敦煌”,由近百人的专业团队与制作团队耗时四年多完成。并且,它创新了洞窟游览叠加高科技数字游览的文旅体验,既减轻了洞窟压力以包括窟中文物,又以炫酷视听充实着大众的文化艺术知识,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开放利用的双赢。
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外景
在保护上坚定,在研究上严谨,惟独在弘扬上不设限,为传统文化破壁、出圈撬动更多可能
最近几年,“数字敦煌”更让敦煌文化的传播迎来“爆点”,在电子屏幕尤其是手机屏幕上“火”起来、“活”起来。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将数字文化带到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新阶段。
仅敦煌研究院与互联网头部企业腾讯的携手,就已长达六年。双方的碰撞逐步深入、渐成体系,创意产品不断迭代升级。
学术与科技的一系列初阶合作,聚焦于以数字手段活化、转译敦煌文化之美,构建敦煌初步视觉印象。手游《王者荣耀》中的敦煌系列皮肤以及可以DIY的“敦煌诗巾”,均可谓其中的代表。前者从“杨玉环·遇见飞天”“瑶·遇见神鹿”到“貂蝉·遇见胡旋”,惊艳众人;后者鼓励用户自己选择、组合源于敦煌八大主题元素、200多个壁画细节元素,设计专属丝巾,有趣之余,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云游敦煌”小程序中的“每日画语”设置,深受大众喜爱
被视为双方合作标志性成果的,是2020年新春“云游敦煌”小程序的上线,一举打开敦煌文化在移动端的重要窗口。上线第一天,该小程序访问量即突破200万人次,并且每五位访问首页的用户,就有一位在朋友圈分享。至今,其总访问量超过7000万人次。为动画剧配音、给壁画填色、抽取每日画语等小程序里的一大波“操作”,无不强烈激起大众的代入感与参与性。一年后,升级的“点亮莫高窟”功能,借助移动数字技术和区块链技术,与用户共同首次在线上重现一千年前莫高窟岁时燃灯的夜景,那“一川星悬”的盛大恢弘场面,让太多人留言“想去守护它”。
2022年6月,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合成立文化遗产数字创意技术联合实验室,似乎水到渠成。近日亮相的“数字藏经洞”正是该实验室首批合作项目。游戏技术和游戏叙事的系统引入,让此次文化遗产传播,呈现出以沉浸式、参与式交互体验为特点的全新数字化形态,相较之前以图片、视频和网站为主的平面数字化形态,到具有3D、立体展示效果的三维数字化形态,再次迈出一大步。
值得一提的是,在“数字藏经洞”的推进过程中,敦煌研究院几乎举全院青年学者之力,覆盖文献、艺术、考古、建筑、音乐、数字化等各个领域。而其故事底本,则源自赵声良主编的12册《写给青少年的敦煌故事》中《密室宝藏》一册。这也让人们看到,新技术持续驱动着文博事业的发展,自然为传统文化的破壁、出圈之路撬动了更多可能;但此次文化故事能借助游戏叙事被再度激活,其先决条件是学术成果的普及性转化。
让浩瀚的敦煌学从艰深晦涩到为“Z世代”共情,敦煌研究院一直在默默蓄力。今年“世界读书日”揭晓的2022年度“中国好书”中,就有赵声良主编、杜鹃等著的通俗读物《敦煌岁时节令》。清明游春,夏至祈雨,处暑纳凉,小雪饮酒,编者以对于敦煌古代风土人情、生活图景的重现,使古老的、看似遥远的敦煌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写给青少年的敦煌故事》,更是从敦煌历史、石窟营建一直讲到壁画、彩塑、乐舞、文献,乃至文物的流散、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图文并茂地为青少年勾勒出完整的敦煌轮廓。
明年,敦煌研究院将迎来80周年。“近80年来,我们无论在学术还是技术上都不断有所创新,但有些东西从来不曾改变,首要便是做好保护。”苏伯民说,经历千余年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与破坏,敦煌壁画已相当脆弱,且随岁月的推进损耗难免,但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年对于保护技术的不断研究和研发,使得壁画整体处在较好的保护状态。
在苏伯民看来,我国有着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五千年文明,有着足以让每一位中华儿女自豪的丰富文化遗产,却可惜很多人对其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限,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他意识到,Z世代接触信息的手段主要通过手机和互联网,只有通过传播方式的创新,让更多珍贵文物的价值更有效地触达包括Z世代在内的广阔人群。“不断将保护做好,不断通过研究将敦煌的文化价值发掘出来,再通过最新的技术将其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传播。这是我们未来的责任与使命。”苏伯民说。
位于莫高窟第57窟的一尊观音,仿佛一位正在遐想的少女。这是观音画像代表作之一,为初唐绘制
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弘扬,挑战诸多,征途漫漫,不是几代人、几十年就能完成的。就拿全球敦煌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敦煌遗书数据库”来说,其建设已历时十年。目前上线具有代表性的敦煌文献685件,可检索,可图文对照,今年计划上新汉文、藏文敦煌文献各500条。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赵晓星坦言,6万多件敦煌文献未来会百分百数字化,“不知道退休之前能不能完成,但我们会尽力。”
“我们现在的年轻同事挺多,愿意来的人也挺多。”赵晓星透露。她同时又坦言,敦煌研究永远缺人,毕竟敦煌学有“冷门绝学”之称,专业素养匹配工作需求的人才是有限的。她还特别希望向全球有志青年喊话:“我们不是仅闭塞在敦煌,兰州也有分部。我们的国际合作很多,非常注重国际化。”
在保护上坚定,在研究上严谨,惟独在弘扬上,敦煌人是不设限的,只为敦煌文化华光永续,人类的艺术瑰宝能让后世骄傲地感知、共享,进而转化成创新的动力。
作者: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知识
-
如何治疗和预防甲流(服务窗·科学防疫)
原标题:如何治疗和预防甲流(服务窗·科学防疫)每年春季是甲流的高发季节,最近一些地方出现了散发病例。什么是甲流?有什么特点?如何治...烟燃烟灭つ 268 阅读
-
iPhone15的type-C接口玩手段,欧盟将重罚,苹果会妥协么?
据称苹果今年的iPhone15将会首次用上type-C接口,不过苹果为了赚取厚利可能会给type-C接口,而欧盟显然也早就为此做好准备,如果苹果执意如...﹏丶小迣界 284 阅读
-
微视频|同心逐梦 共向未来
原标题:微视频|同心逐梦 共向未来春风浩荡中,2023年全国两会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全国人民的实际行动,胜利闭...■■俗人雅钦 186 阅读
-
东方甄选回应直播间疑似售假:会积极解决问题,请不要攻击主播
Tech星球3月16日消息,日前东方甄选被曝将养殖虾当野生虾卖引发热议。昨日晚间,东方甄选官方账号发文回应称,“东方甄选作为一家公司,会...原地等候已经远去的幸福 216 阅读
-
OpenAI 离成熟商业公司更近一步
发布 GPT-4 的同时,OpenAI 离成熟公司越近,离名字里的 “Open” 越远。GPT-4 无疑是一个更好的产品。写散文、诗歌、代码,这些 GP...床上小旋风 280 阅读
-
维珍轨道公司暂停运营一周:员工休无薪假,股价暴跌50%
3月16日消息,据外媒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当地时间周三火箭发射公司维珍轨道决定暂停运营一周时间,并安排大部分员工休无薪假,期间寻求能...冷夕颜 236 阅读
-
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繁荣 创造更加美好未来
原标题: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繁荣 创造更加美好未来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题: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繁荣 创造更加美好未来新华社记者十四届全国人...而后的我们 220 阅读
-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马上就办 真抓实干
原标题: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马上就办 真抓实干 ◆ 1991年2...愚人自愈 203 阅读
撰写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