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我仍然鼓励年轻人创业

愿有良人伴你心安
阅读

吴晓求:我仍然鼓励年轻人创业

作者吴晓求系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金融学一级教授。原标题为《独家专访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第一次真正走向了市场化》。中国经济也面临很多困难,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是只要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中国经济会恢复到非常有竞争力的状态。“躺平文化”兴起,地产调控继续、全面注册制施行、民营经济何去何从、ChatGPT掀舆论巨浪、Tiktok遭遇围攻……2023年的春天,被各种观点和态度塞满。如何在纷繁复杂中建立清晰认知?如何在人云亦云中找到正确立场?《财经思享汇》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就近期热点话题进行了解读。财经思享汇:目前,国家出台一系列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改革举措,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众多观点认为,民营企业信心正在快速提升,您怎么看?吴晓求: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中国始终坚定不移支持“两个毫不动摇”,这是非常明确的。中国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既然是市场经济,当然包含多元性。民营经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上不该引起争议。只要遵循法律各项条例,规范纳税,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钢筋铁骨”,民营经济就是“毛细血管”。一个健康有力量可以不断向上攀登的人,既需要“钢筋铁骨”,也需要“毛细血管”。一个经济体,没有“钢筋铁骨”就是软体,没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就会缺少竞争力和生命力,所以,一定要彻底把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家心中的担忧去掉。另外,民营经济的发展,还是要保持“安静”的心态,企业家不要想太多。有些人企业稍微做大了一点,就有其他想法,其实没有必要。只要静下心来,把企业做好,扩大就业,就是对社会做出贡献。财经思享汇:年轻人群体曾流行“躺平文化”,您却鼓励他们走向民营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如今是否依然支持此观点?吴晓求:我仍然鼓励年轻人创业,参与经济建设活动,无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我都不太鼓励都去考公务员。我看到一种现象:一个公务员岗位数千人报考,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现象。中国的未来需要经济的发展,需要竞争力更强的企业创造财富;如果大家都去做公务员,会缺少“后劲儿”。我们要加快现代化国家建设,需要财富的不断创造和积累,需要年轻一代不断努力。的确,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很多研究生、本科生找不到工作,压力非常大。中国经济也面临很多困难,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是只要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中国经济会恢复到非常有竞争力的状态。而且中国经济有很强的韧性,市场有很大的空间,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走市场经济的道路,同步推动改革开放,未来中国经济一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我认为,出现主动“躺平”现象,可能有几个因素:或许家里条件很好,或许是被动的情绪传导。有时候,躺平也是调节心情的方式。也许,看似躺平,实则积蓄能量,准备未来更大的发展,有些躺平不消极,要正确看待,给年轻人信心。我还是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强”,相信年轻人比上一辈会更好。财经思享汇:近期,“中字头”上市企业在“国企价值重估”的浪潮中,股价快速上涨,这是否会成为2023年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基调?吴晓求:曾有监管部门领导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是基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估值,长期以来处于相对偏低的状态。这一观点经过各方解读,很多人开始买入国资股票,最终推动股价上涨,将原来的价格体系与估值体系进行适当调整。的确,一些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估值,存在相对偏低的现象,但如何评价这些公司的价值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我曾参加有关“国企价值重估”的讨论,建议还是要学习、借鉴、吸收、消化。现代资本市场估值体系的形成,经历过一个漫长、科学、理性的过程,现有估值理论体系还是相对成熟和理性的。过去国有企业价值被低估,现在是正常评估。我们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出发,逐步完善、补充一些存在于估值理论体系中的不足问题。此外,我们构建中国特色估值理论体系,是对当前估值理论体系的补充,不构成相互否定的关系,它们相互继承和发展,要理清内部的逻辑关系。财经思享汇:近期,中国证监会发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您曾表示,这是近十年乃至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多年来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目前,中国企业群体和投资者是否准备好进入新时代?今后又将有哪些改革重点需要推进?吴晓求:全面实行注册制意味着全链条式改革,不仅停留在发行定价、通过市场机制选择上市公司等发行制度层面,还是信息披露、交易制度、并购重组、退市机制、监管体制改革、违规违法行为处罚等一系列制度规则调整的依据,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第一次真正走向了市场化。虽然路还很漫长,但是第一步必须迈出去。中国资本市场从1990年底建立到现在,一直在探索寻找正确的发展方向,如今终于找到市场化的正确方向,社会也逐步成熟起来。我们不能认为全部条件成熟时,才能实行全面注册制改革,我们也不能明确什么是“全部条件成熟”,只能在改革过程中慢慢适应,慢慢成熟。财经思享汇:近期,全国各地纷纷调整房地产政策,确保房地产业平稳发展,您如何判断未来地产行业的走势?吴晓求:我希望中国房地产市场和企业回到正常的轨道,不能将房地产作为金融产品疯狂投资,通过套利发财。但我们也不能将房地产业妖魔化,我们要用正常的状态看待房地产业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作用。2000-2015年期间,中国城市化进程非常快,确实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房价上涨速度非常快,但这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现象,我们最终得回到正常状态。房地产业辐射面很大,同时与老百姓(34.840, -0.51, -1.44%)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要视其为重要的产业,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中性原则,不能走极端,一会儿严厉打压,一会儿大力施救。如果房地产业不行了经济就不行了,这说明经济结构有问题。无论哪个行业发展,都要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不要那么疯狂。任何一个行业,只要走向疯狂,都会走向反面,房地产也不例外。一段时期里,一些房企头脑发热,自以为是,以为无所不能,大不能倒,这个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当前的房地产市场,首先要保护购房者的权利。老百姓交了款项,必须要兑付。即使需要救助的房企,也要将购房者利益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债权人和股东权益。任何行业发生问题,保民生最重要,保护购房者利益也是保民生的重要内容。财经思享汇:ChatGPT引发了一系列的热议,有人认为,人工智能将引领全行业的转型升级;也有人认为,人工智能只能改变表象,底层变革缺少支撑,您如何评论?吴晓求:市场普遍认为,2013年第四次工业革命后社会将进入到智能化时代,ChatGPT就证明人工智能时代就在我们眼前了。ChatGPT是一个重大的变革。它的出现压缩了信息搜索的速度,提升了使用信息的效率,而且在众多的领域取代简单的人力劳动。最重要的是,它能够将已有信息经过算力加工处理后,进行逻辑推演,得出一些很重要的结论。我在这方面深有体会。之前写论文需要收集大量数据,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如果通过智能化的辅助,就能很快得到结果。这对服务科学研究、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减轻人力劳动压力,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未来相关技术和产品成熟的时候,很多文秘工作可以被替代,原本需要很多人完成的工作,只要让人工智能执行,有人负责审核即可;包括教育行业情况类似,以后大学教授教师必须注意言行,因为普通人简单的搜索,就能够判断其观点是否正确。当然,一切都有两面性。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科技的进步,必须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上世纪40年代,核裂变技术得到发展,对改善能源结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这些技术放在武器研发领域,会对人类带来巨大的威胁,人工智能也有这方面的问题。如果某一天,人工智能具备强大的逻辑思维与创造力,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时候,我不认为这个方向是正确的。科技必须有伦理底线,希望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平台,能够朝着提升效率、压缩成本、提高知识集合度的方向发展,本着科技向善的理念,帮人类解决问题。财经思享汇: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有观点认为,人口红利快速消失将成为今后必须面对的挑战,您认为中国应如何应对此问题?吴晓求:人口问题是个大问题,但我们也不要非常纠结。曾有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按照目前的生育率计算,2050年中国人口将回到10亿人的水平,规模仍然比较大。我担忧的问题是人口结构。未来老年人口占比会越来越大,给社会带来比较大的负担。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寿命延长了,健康水平提高,可以把老年人的标志界限适当提高:比如,过去是60岁定义为老年人,现在可以提高到70岁,老年社会的比例就没那么高了。我们要动态调整比例,不要吓唬自己。此外,人工智能在很多领域取代人力劳动,很多工作不需要人类去做。在高科技帮助下,劳动者生产力会大幅提升。所以,从这几方面来看,我们不要对未来中国人口问题太过悲观。而且,年轻人生育是自然的过程,这与群体观念和生活水平密切相关。我们不能将人口问题视为“调节”,而是要“提倡”,顺应历史趋势。财经思享汇: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2023年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还需要面对哪些不确定性因素挑战?吴晓求:三年疫情已经结束,但不是解除防控经济就会马上转好,必须有个过程。市场恢复信心也需要时间,我认为,将精力集中到修复机制、恢复信心、稳定预期上,1~2年后中国经济一定会走上正常的轨道。只要我们坚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企业会恢复之前的竞争力,人们也回到快乐的状态。财经思享汇: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一些西方国家展开针对中国企业的阻击,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吴晓求:我关注了美国国会针对Tiktok安全问题举行的听证会,过程令我非常震惊。一个号称法治的国家,却在问询中带有明显的偏见,某些质疑的态度简直就是蛮横无理,我希望这种偏见不要经常发生。但中国企业也不要失去信心,有句俗语说“身正不怕影子歪”。而且中国经济整体战略已经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然,这绝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视外部需求。对外开放仍然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各项政策也是努力营造相对缓和与稳定的外部环境。中国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同时我们要最大限度缓解外部压力。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