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在高超声速武器研发领域陷入窘境?

耳后的痣
阅读

美国为何在高超声速武器研发领域陷入窘境?

来源:中国军网

美国高超声速武器发展面面观

■杨王诗剑

前不久,美国空军采办负责人在国会听证会上表示,将不打算采购AGM-183A“空射快速反应武器”。这一表态被不少媒体解读为该项目已在事实上被放弃。

在当前美国推进的高超声速武器项目中,“空射快速反应武器”是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很可能率先形成战斗力的一个,但在此前对其进行的7次试验中,仅有2次成功。

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展高超声速飞行技术研究的国家之一,美国为何在高超声速武器研发领域陷入窘境?请看本期“热点兵器”解读。

技术研究起步很早,却一直“华”而不“实”

美国是最早开展高超声速飞行技术研究的国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为了在航天领域取得突破,美国空军开始涉足高超声速技术的研究,后来相继研究出X-15、X-30和X-43高超声速实验样机。对“X”系列飞机的研制,让美军深刻认识到高超声速技术在军事上的广阔应用前景。

不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些技术没有明确的作战需求牵引,只存在于“样机”“实验”范围内,高超声速武器依然只是“X”档案中的技术畅想,直到“9·11”事件的发生。

2002年,美国政府发布《核态势审议报告》,提出“常规快速全球打击”概念,也就是所谓的“一小时打遍全球”理论。应用高超声速技术、研制高超声速武器,成为实现这一构想的首要选项。

为尽快在此领域有所建树,美军选择了同时研发两种截然不同的高超声速武器的发展路径:“火箭助推—无动力滑翔”(以下简称“助推—滑翔”)式导弹和吸气式高超声速巡航导弹。这个选择,奠定了20多年来美国高超声速武器研制的基本格局。

从2003年开始,美军联合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推出了“美国本土力量运用和发射”“先进高超声速武器”“快速反应导弹演示”“超燃冲压发动机演示”“吸气式高超声速武器方案”“战术级助推滑翔武器”等一系列研发计划,制造出“高超声速技术飞行器”、X-51A高超声速飞行器等原型机,并进行了试验,获得了一定研发经验。

这一时期,美军在反恐作战上投入较多。不用高超声速武器就可获胜的事实,让美军在推动上述项目时动力不足。加上国会的质疑、不合理的指标、预算的缩减、隐身技术兴起等,都成了这些项目踏步不前的原因。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尽管美国在高超声速飞行领域已“琢磨”了半个多世纪,但始终未能将相关技术成果转化为武器产品。

面对“风口”,曾经2年推出至少17个相关项目

美国真正重视高超声速武器,始于其调整国家安全战略。

从2017年开始,美国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等战略性文件中先后多次提到所谓的“大国竞争”概念。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表示,“国家间战略竞争,而非恐怖主义,是现在美国国家安全的首要关切”。

恰在此时,俄罗斯公布了首款高超声速武器Kh-47M2“匕首”导弹,并表示还有数个高超声速武器项目正在推进中。

此举在美国引发强烈反响,也导致此后美军在这方面“动作”不断。

美国空军在3个月内连续推出“高超声速常规打击武器”和“空射快速反应武器”两份高超声速武器研制合同。随后,美国将研制高超声速武器列为赢得未来战争的关键技术之一和高优先级任务。

面对“风口”,美国陆海空三军和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导弹防御局一拥而上,短短2年内推出至少17个高超声速武器项目。

其中,既有技术验证项目,也有实用部署项目;有些是单独研发,有些是联合开发,还有一部分是给军火商下达的任务;多个项目之间互为技术基础,有的内容交叉重复,有的存在竞争关系。

“多管齐下”“广撒网”的布局,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结果似乎每个项目都取得了进展,但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取得实质性突破。

虽然随着美军军费持续上涨,用于高超声速武器研制的经费也一直在增加,但这些项目的推进效果并不明显。

比如,曾是美军重点投资项目的“空射快速反应武器”,一共获得了超过24亿美元的经费投入,预研还未完成便仓促上马制造样机,试飞还未成功就被列入采购计划,但最终还是难逃“夭折”的命运。

盲目追求高技术指标,一再“变道”

客观上讲,美国发展高超声速武器的技术路线一直比较清晰,即:“助推—滑翔”式导弹和吸气式高超声速巡航导弹齐头并进。按理说,在拥有不少技术积累的情况下,即便是遇到难关,高超声速武器的研制状况也不至于如此窘迫。

因此有专家认为,美国高超声速武器研发一直“华”而不“实”,与其盲目追求过高的技术指标有关。

一方面,过于追求先进性。高超声速武器的界定标准一般是指飞行速度超过5马赫,但美国相关方面显然不满足于此。

比如,美国空军“高超声速打击巡航导弹”项目,设定的最大速度为9马赫。但作为该项目技术基础的X-51A高超声速飞行器验证机,在此前实验中最高也不过飞出了6马赫的速度。

又比如“通用—超高声速滑翔体”计划,最初是美国陆海空三军通用的高超声速武器项目,原型机采用双锥体设计。但是,美国空军认为这种弹体构型不够先进、突防能力不足,于是另起炉灶推出了“空射快速反应武器”项目。新项目采用了此前从未成功验证的楔形滑翔体结构,也因此埋下了隐患。

另一方面,过于追求小型化。导弹小型化的好处不言而喻,不仅可以适配更多发射平台,而且单个平台的携带数量也更多。

由于需要更强的动力,“助推—滑翔”式高超声速导弹一般比传统导弹的尺寸大不少。为此,美国空军一直以来都将吸气式高超声速巡航导弹作为发展重点,在投入大量资源而不见明显成效后,才被迫启动了“助推—滑翔”式高超声速导弹的技术研究。

美国海军最初希望将“中远程常规快速打击”导弹“塞入”MK-41垂直发射系统,持续推进未果后,又想用MK-57垂直发射系统来搭载,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也没能成功。根据美国国防部2022年11月发布的该项目火箭助推器招标文件,“中远程常规快速打击”导弹的弹径最终定格为876.3毫米。正因为如此,美国海军虽然和美国陆军同在该项目下,但美国海军的研发进度却至少落后于美国陆军5年。

美国在高超声速武器发展上表现出的好高骛远,源于其谋求武器装备“代差”优势的心理惯性。殊不知,高超声速武器本身就是最前沿的军事技术结晶,违反循序渐进基本规律随意增加难度,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对项目定位意见不一,多方各有所求

无论“空射快速反应武器”项目前景如何,美国当前公开的高超声速武器项目较峰值时减去大半已是事实。有专家分析认为,这种变化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反映出美国对于新型武器技术开发有着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决策机制。但也有专家认为,影响美国高超声速武器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那就是各方在如何使用方面存在不少分歧。

比如,美国陆军最有可能率先部署高超声速武器。但美国国会的一份报告指出,陆军还没有给出足够的明证,证明通过运用“远程高超声速武器”能对大多数场景产生决定性影响,也无法证明在成本和可行性上,“远程高超声速武器”比其他联合火力更有优势。

不仅如此,直到现在,美国陆海空三军都没有拟制出一个围绕高超声速武器的完整作战概念。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超声速武器更像是美国为了证明不输于所谓“战略竞争对手”而想拥有的一个符号,或者是帮助各军种相互争利、掣肘的一个借口。

一方面,美国陆军很需要一款划时代的新型武器装备来强化自己的地位,因此在高超声速武器发展上表现积极。另一方面,美国海空军本身已经拥有大量的先进作战平台和精确制导弹药,综合对比作战成本和效能,对其来说,即使高超声速导弹研制成功,也不过是锦上添花。

所以,美国空军在推进难度颇高的吸气式高超声速巡航导弹项目上,依旧那么“执着”。美国海军则因为不到1亿美元的经费缺口,就将“高超声速空射进攻性反水面目标导弹”项目推后了4年。

可见,三方似乎都不愿其他两方超过自己,最终形成了当前美国高超声速武器发展的尴尬局面。美国空军高级将领甚至曾在公开场合质疑陆军的“远程高超声速武器”项目,认为批准该项目的决定是“愚蠢的”。

无论未来存在多少不确定性,至少当下,美国已经开始在高超声速武器发展上收缩“战线”,这是否意味着保留项目推进速度会有所加快,抑或“场子更凉”,只有时间会给出答案。

供图:阳 明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