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议见丨孩子是耐用消费品,那“人”去哪了?

一程山路
阅读

青年议见丨孩子是耐用消费品,那“人”去哪了?

原标题:青年议见丨孩子是耐用消费品,那“人”去哪了?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审视孩子,如果只以经济法则,难道父母与子女之间只剩下赤裸裸的经济关系?

近日,劝年轻人生孩子的一条建议引爆热搜。

有专家在论坛演讲中表示,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按照贝克尔经济学家的行为经济学说,子女也是消费品,子女是长周期的消费品,是可以给你带来长久回报的耐用消费品。所以,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你没有长周期的耐用消费品,他的价值是超过你购买其他消费品的价值。”

被传出的视频仅有30秒左右,或不能全面反映专家的语意和语境。单从上述言论看,把生孩子这件人生大事说得如此乏味,功利得如此彻底,让人极不舒服。毫无疑问,这些话再次刺痛大众的神经,“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声音也再次响起。

在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当下,“劝生”是一种时代反应。劝生有劝生的理由,不生有不生的想法,各自在自己的逻辑里自洽才能相安无事。但把孩子称之为消费品、耐消品,恕“不能忍了”。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个观点或有合理之处,教人利益最大化也没有错。在人的一生中,生孩子可能也是最“经济”的一种做法,但我们不只生活在“计算”中。任何观点,首先应该站在人的立场,以人的维度来思考,不然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激化矛盾。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审视孩子,如果只以经济法则,难道父母与子女之间只剩下赤裸裸的经济关系?

如果仅以消费社会的视角,人是消费者,也成了消费品,何尝不是异化和物化。倘若把这想象成更可见的现实,我们就仿佛站在一个商店门口,被推销员指着孩子竭力推销着,带一个回去吧,特别耐用。在这个逻辑里,孩子是按照父母需求而存在的消费品,孩子存在的价值是因为可被利用,人们生孩子是为了长久耐消。可我们是人,孩子也是人。

康德说,人是目的,不是工具。父母生孩子,应该是带着爱意而生,带着对新生命的期待,对未来的憧憬,而不是带着消费的需求,带着耐用的诉求。这种把人置于消费关系的陈述,当成工具的论述,显得“不近人情”。

粗暴的“劝生”,可能起不到劝的作用,反而把年轻人都吓跑了。如果真要劝生,不妨先弄清楚年轻人为什么不生。“劝生”的言论应该站在人的角度,考虑人的想法,把人当成人。要潜移默化地从观念上引导、培养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也要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育环境,让他们能自主自愿地生,无所顾虑地生。

把孩子当成工具、消费品的观点,别再传播了。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黄秋荻

编辑 汪垠涛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