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消费复苏能否一路“狂飚”?

倾城﹌红颜笑
阅读

春江水暖,消费复苏能否一路“狂飚”?

机场车站人流涌动、旅游景区摩肩接踵、电影院线火爆满座、商圈公园熙熙攘攘……作为疫情三年以来首个不再倡导“就地过年”的春节,今年旅游、餐饮、文化娱乐、零售等各类消费市场,均交出斐然的成绩单。

人气回暖带来的是经济回暖,从今年“烟火气重燃”的春节假期中可以瞥见,我国消费复苏态势明显,一个个跃动的数据展现出国内消费市场的强大韧性。

2023年的消费复苏趋势,会“一路狂飚”吗?

服务型消费增长强劲

过去一年,我国经济运行受到了多重不确定因素冲击,特别是疫情导致的聚集式、接触式消费受限,给整个消费市场戴上了“脚镣手铐”。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以及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措施持续发力,消费呈现出复苏势头,去年年底迎来关键转折点;紧接着疫情超预期过峰,春节消费强势回归。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春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据商务部监测,春节期间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6.8%。国家电影局统计数据显示,春节档我国电影票房达67.58亿元,同比增长11.89%,位列影史春节档票房第二名……

旅游景区人气回暖

伴随着消费者信心的恢复以及消费场景的再现,重点商品与服务重回视野,点燃了大众的消费热情。

我们发现,在消费复苏大潮中,“服务类”消费增长强劲,三年以来的压抑,让人们在吃喝玩乐方面得到有效释放。而“商品类”消费,相比之下则显得有些疲软,像买房、买车等大宗消费,消费者还是持谨慎态度。

今年“去有风的地方”把大家吹到了云南大理,全国复苏最火爆的地方。而面对着一批批汹涌而来的游客,当地的商贩却表示:“今年人流量虽然比19年至少多一倍,但不同于以往的是,大家只游玩、不买东西了,鲜花饼都卖不动了。”服务性消费了,商品消费不舍得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商品类消费中的服装消费增长较为明显,春节期间各大商圈的服装区人流量明显增加,有的是为迎接新年添新衣而进行的消费,有的是出游需求增加,助益各类衣服的换新需求。总的来说,服装消费在疫情放开后的必需属性突显。

春节是观察我国全年经济走势的一扇重要窗口,春节假期消费爆发仅仅是个起点,为“2023消费提振年”开了好头,也折射出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与潜力。

三四线城市消费潜力有待挖掘

在生活服务业加速恢复的同时,社会各界还围绕“挖掘消费潜力”下功夫,其中下沉市场成为重点之一。

2022年《“百城、千街、万店”消费指数报告》,提出一二线城市的消费结构已相对成熟和稳定,消费扩容和升级的空间可能相对较小,而三四线城市的消费体系整体尚待成长和发展,居民的消费升级需求相较大城市可能更为突出。

报告显示,2022年居民消费健康总指数前20强城市分别为:湖州、天津、茂名、廊坊、北京、上海、阜阳、滁州、遵义、绵阳、榆林、湛江、德州、成都、大连、唐山、九江、岳阳、杭州、连云港。前20强城市中,三四线城市占据14席,占比较上年同期明显提升。

这些三四线城市普遍存在外来人口较少、产业结构单一稳定、房价相对合理等特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当地居民保持相对稳定的消费状态,推动区域经济稳健发展,但也说明尚有消费潜力待挖掘。

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城发展潜力巨大

报告还指出,相较大型城市,三四线城市居民理性消费理念趋强,更加注重“量入为出”。他们更能守住“钱袋子”,倾向于合理规划,甚至设置了每月的消费额度和笔数上限,与收入进行合理匹配。

如此一来,这些数据也侧面反映出,我国中低端消费复苏或比中高端更为困难。

举个例子,春节期间酒店住宿行业火爆,不少酒店民宿的客房翻倍涨价,但这也阻挡不了消费者的热情,许多高价客房还是被一抢而空。上千元一晚的房间接连爆满,两三百的房间却还有空余?一些景区附近的民宿老板对此现象解释道:“许多高消费群体出游,具备长时间逗留游玩的能力,因此一些高价酒店会持续满房;但另一部分中低消费群体,一般出游就几天,所以流动率相对较高,中低端酒店民宿也就有空房。”

中国广大消费者,很大一部分人群是普通消费者,“不敢消费、不愿消费、不便消费”也是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痛点,相关的促消费政策和举措还需持续发力,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潜力需要持续挖掘。

消费回暖后路在何方

春节的消费爆发带来了一阵欢愉,但市场进入非节令的常态时期后,后续的惯性作用力还能持续多久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应着力延续这一良好态势,乘势而上恢复和扩大消费。春节后多地出台了新一轮促消费举措,包括发放消费券、打造新消费场景、举办特色主题活动、扶持电商产业、取消消费限制性条款等。

例如山东省发挥文旅资源优势,提出“畅游齐鲁乐享山东”主题旅游年,开展青岛国际啤酒节、泰山国际登山节、孔子文化节等品牌活动;湖南省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试点,支持长沙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动其他市州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等。

增加消费场景,促进消费欲望

其次,要稳住消费“大头”,促进大宗消费。汽车、家电、餐饮、家居被称为消费领域的“四大金刚”,其中汽车消费居首位,在社零总额中约占10%,是见证市场活力的重要窗口。

2022年汽车消费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年新车销量2686.4万辆,增长2.1%,连续14年居全球首位,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居全球第一。

因此,今年稳汽车仍然是稳消费的“大头”,已有多地发文促进汽车等大宗消费。山西省商务厅等17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的通知》,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加快活跃二手车市场,进一步促进汽车消费回升和潜力释放。江西省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巩固提升经济回稳向好态势的若干措施》提到,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绿色智能家电消费促进等促销活动,落实延续实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

最后,消费复苏并非一蹴而就,即使越来越多的消费场景打开,也仍依赖于居民收入的修复。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几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幅度有所减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从2017-2019年年均8.9%下滑至2020-2022年年均6.3%。居民储蓄率从2019年29.9%上升至2022年33.5%,储蓄率上升也导致居民消费增速降幅明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广郡通”城市数据平台

居民的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的提高,根植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因此今年经济发展和就业情况能否得到显著改善,直接关系到消费复苏情况。

总体来说,今年我国消费市场将会呈现逐步恢复的态势,至于能否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或者超预期发展,还得综合看整体经济走势、居民收入走势以及扩内需促消费政策的出台落地情况等。

值得庆幸的是,疫情管控放开以后,往日的生活秩序在高度恢复,人员流动也自由了起来。只要人流动起来,消费自然会跟上,社会各种要素也才能进一步流动。等待疫情的“疤痕效应”褪去后,2023年总算能看到一丝希望的曙光了。

-转载合作-

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