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夜书所见的意思(夜书所见的意思)

牵ㄋ右手旳左手
阅读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的意思(夜书所见的意思)

您好,蔡蔡就为大家解答关于古诗三首夜书所见的意思,夜书所见的意思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夜书所见朝代:宋代作者:叶绍翁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在这里应读“xiàn”而不读“jiàn”。

4、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5、(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6、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7、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8、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9、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10、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11、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12、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13、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14、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15、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16、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17、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18、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19、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20、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

21、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

22、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

23、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

24、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

25、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

26、近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

27、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28、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

29、“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

30、“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

31、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

32、“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7、“动”“知”连气,一气呵成。

33、诗歌以落叶“送”寒, 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

34、“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35、8、暗用典故,明了心意。

36、“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

37、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

38、“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39、9、巧用修辞,情意绵长。

40、“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41、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

42、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

43、“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44、 ▲本节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45、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46、站务邮箱:service@***.org赏析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47、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48、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49、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50、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51、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52、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53、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

54、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

55、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

56、”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57、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58、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59、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60、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

61、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

62、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63、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64、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65、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66、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

67、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68、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69、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

70、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

71、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72、“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

73、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74、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

75、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

76、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

77、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78、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

79、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

80、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

81、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本文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会喜欢。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