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尚君《我认识的唐朝诗人》:对诗人们的“沉浸式重访”

懒癌晚期i
阅读

陈尚君《我认识的唐朝诗人》:对诗人们的“沉浸式重访”

对于唐朝诗坛的璀璨群星,我们也许熟悉其脍炙人口的诗作,但对他们隐没在历史风尘中的人生历程知之甚少。事实上,每位诗人都有着自己卓异不凡的性格禀赋与独特鲜活的浩瀚人生。但除了为数不多的诗坛巨擘有详实的传记记载,其余大量的唐朝诗人都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之中,只能在些许文献中寻到简单零碎的记述,想要透彻地了解他们的故事,必须对其生命旅程进行“全景式检索”和“沉浸式重访”。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心主任陈尚君《我认识的唐朝诗人》日前由中华书局出版,书中聚焦五十余位诗人,每一篇主要讲一位诗人,但前后也共涉及唐人四、五百人。

最近,中华书局邀请本书作者,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心主任陈尚君、苏州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罗时进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三位古典文献与古代文学领域的学者进行了分享。

活动现场

陈尚君讲述了自己创作这本书的缘起。《我认识的唐朝诗人》是他对撰写具有学术意味的大众科普图书的一次尝试。1980年代时,他所编纂的《全唐诗补编》和《全唐文补编》都是对于已有文献的考订与增删,距离大众读者较远。怎样让高远的学术走进大众,是他近十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考虑到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能力,陈尚君在这本书的行文时尽可能采用明白晓畅的表达方式。

陈尚君介绍,这本书最主要的就是讲述了每位唐代诗人的真实境况,关注他们在一生中经历了哪些事件,遇到过怎样的挫折,在困境中如何奋发图存,并如何在作品中传达他们的心声。在陈尚君看来,每位诗人都从属于他所处的时代,受时代条件限制,不能将其作品从时代中抽离出来孤立看待。陈尚君认为,在文学研究生涯中,他始终坚持“文学就是人学”的观点,认为如果在文学研究中看不到一个个鲜活的“人”,读不懂他的内心,不能理解他的欢喜与痛苦,与研究对象总是有隔膜的。

这种“文学就是人学”的观点渗透于《我认识的唐朝诗人》的叙述中,如讲述杜甫时,陈尚君介绍:杜甫传记出版过许多种,似乎无法说清楚他为何离蜀?为何滞峡?出峡后又为何奔走荆湘?《杜甫的大历三年》一篇,承我以前数文之余说,指出杜甫出峡前与江陵幕府诸人及弟杜观有过多次联系,似乎有了双保险方出峡,但在江陵则出了许多状况,倍受冷遇,只能离开,以此揭示《登岳阳楼》所谓“亲朋无一字”,确实走投无路了。

对于韩愈,陈尚君介绍,“韩愈治潮州七个月,宋人斥其无气节,今人多认为他谏佛骨之浩然正气贯穿于南行及刺潮始末。我通读相关诗文,肯定韩谏佛骨之锐于进言,也赞同韩文之不善说理,以此篇为突出,更注意到他南行途上不断自我反省,抵潮诗文努力改变宪宗对自己之印象,以求脱离险境。写《韩愈在潮州》之初,也想显斥他的昨是今非,批评《潮州刺史谢上表》之谄媚无耻,写的过程中则原谅了他的一切。”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也涉及许多看似“有些冷门”的诗人,比如李山甫,今天很少有人读他的诗,但是诗论家司空图曾有诗称:“谁似天才李山甫?牡丹属思亦纵横”。李山甫个性极其强烈,“谁陈帝子和番策?我是男儿为国羞”“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等都堪称绝唱。“梳理这位诗人之人生轨迹,更看到他久历科场之绝望,失意而往河北叛镇寻找出路,甚至策划了对旧相王铎一行拦截灭杀之暴行。天才诗人人生绝望到居然堕落与盗匪为伍,这很让人感喟叹息。”陈尚君谈道。

内页

分享会中,陈尚君也对现场观众讲述了他创作这本书的学术依据:首先是他对唐诗基本文献的长期研读与考证,其次是文史融通的立场,他认为文学与史学的著作只是从不同立场出发的对历史的叙述,文学研究也需要在每位诗人生存的具体历史环境中透视其作品与人生问题。另外,陈尚君受到其导师朱东润的传记文学理念影响,主张作者要对传主怀有同情的理解,不能任意拔高和贬斥传主,而是要正确地理解传主在彼时彼地的真实处境与面临问题。

罗时进也借《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这个题目,畅谈了“我认识的陈尚君”。罗时进感慨,陈尚君的唐代文学考证和唐诗集轶工作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耕耘。他特别谈到,陈尚君在复旦大学的藏书室中摆满了层层叠叠的书,他每天都要在这里读书,直到复旦大学关门前十分钟才骑自行车回家,成为复旦大学的一道风景线。

罗时进也认为,陈尚君的“认识”,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知道”,而是一种认知和达识,包含着通达和透辟的认识。在他的唐代文学知识谱系之中,几乎每个诗人都有值得探究的本事,每首诗都有可以叙述的故事。历史的风尘总会掩盖很多事实,而他深入考察唐代社会,挖掘其写作背景,从而得出有材料基础的可信推论。

刘宁认为,唐朝处在由中古时期的门阀社会向宋代的官僚社会转变的时期,伦理价值、思想标准和情感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唐朝成为“诗的时代”的内在原因。而作为中国诗歌的鼎盛阶段,唐诗在艺术上展现出的丰富和多样,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相比的。然而在现存文献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大诗人留有传记,关于其他大量唐朝诗人的记述较为简略,对于当代人深入认识唐朝诗人是远远不够的。而陈尚君的这本书突破了很多框架,尽可能让读者接触到无限丰富和多样的唐朝。

刘宁提到,陈尚君继承了导师朱东润的学术观点,抛弃对传主生平做全面总结的“专题式”传记写作方式,而是采用线性的脉络,将传主人生的发展、交游和创作联系起来进行表达,更能逼近传主真实的人生状态。

在互动环节中,关于阅读唐诗在当下的意义,以及孩子应该如何学习唐诗。陈尚君指出,阅读唐诗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是有好处的。现在流行的唐诗多数是明清时期的童蒙教材,以绝句和律诗居多,特征是短小精悍、家喻户晓、朗朗上口,但并不能反映唐诗的全貌。不过从通俗读本开始阅读,也能将一只脚跨进诗歌的门槛,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言不虚。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在基本的唐诗中理解中国语言的节奏和韵律感,体会古代文言与现代汉语的不同表达习惯,感受汉语文字的丰富多彩。

阅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写回复
更多知识